
的汁制作而成,“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只见她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真乃是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寻。以至于在明清两代,人们为了纪念她而建起了一座望江楼。清末,有才子登楼赏景,一时兴起,出一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上联已出,不知难倒了多少文人雅士,你能对得出下联吗?这时,我走向“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的薛涛,借问草堂何处有?她玉指一伸,我便懂了。公元759年,47岁的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辗转来到成都。随后两年,在友人的帮助下,浣花溪畔的茅屋落地而成,史称“杜甫草堂”,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成文于此。杜甫在此居住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草堂里,亭台池阁,流水潺潺,林木掩映,秀丽静谧。庭院深深,又见细雨绵绵,我在历史中穿梭往返;烟雨蒙蒙,岁月变迁,看历史中的一段时光渐行渐远。
华灯初上,我还在闲逛。成都,真的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春熙路步行街得名于老子的《道德经》。这里是全国十大步行街之一,成都最著名的步行街。如果你想看美女,这里有成千上万的摩登女郎,足以让你的心狂跳不止;如果你想吃美食,这里有二百多种特色佳肴,足以让你的胃撑到不能再撑。我百度了下,春熙路是1924年被命名的,距今已有95年历史,号称“百年金街”。这里每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甚至可以比肩香港的铜锣湾和上海的南京路。这里,古典和现代相互交织,东方和欧美彼此共生。路北有“成都风俗浮雕艺术墙”,描绘了唐代成都的八大景观:庙会、花会、灯会、采桑、芙蓉、濯锦、织锦、酿酒。光看景观名字,就可以令人思接千载、浮想
联翩。李白说“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依我看,春熙路就是其中的一幅好画。香港《大公报》曾经说:“城市掘金哪里去,春熙路;品味时尚哪里去,春熙路;打望美女哪里去,春熙路……哪里都不想去?还是可去春熙路。”不到春熙路,不算来成都。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关于成都,想要说的还有很多很多。可惜,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入夜,我梦见自己拖着那长长的青龙偃月刀,刀尖在青石板上擦出了清亮的声响,我立于午门,一声断喝,吓得那些宵小鼠辈抱头逃窜。邪不压正,正必胜邪,古今同理。今夜,就让我沉醉在三国的月光里,久久不要醒来。
啊,成都,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责任编辑夏群
六尺巷
◎程为本
六尺巷
六尺巷里没有风景,只有思想。
所以当你走进了六尺巷,你便开始思考。思考它的渊源、文化和那个时代的背景,思考那封家书的格局、立场和态度,当然,还有文学色彩。文学色彩与思想同时闪光,让那封家书流芳百世。直到今天,家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仍然光荣地影现在这里的照片墙上。
墙外是挺拔的香樟树和桂花树,它们都是常绿品种,枝繁叶茂,覆荫如盖,让人看不见苍穹。不时有长青藤从墙外爬过来,让巷内充满生机。巷的东西两头是“懿德流芳”和“谦恭礼让”之类的牌坊和石刻,还有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奇石等,让人联想到官宦之家的气派和书香门第的高雅。路面上偶尔有从枝叶间洒下的阳光,斑斑驳驳,好像在说:“世上的巷道多得如同恒河沙数,唯有这儿可圈可点。”
这条建于康熙年间的六尺巷就是康雍乾盛世的一个缩影,也是传统文化在此处的一个备份。这个风景里的故事数不胜数,首先让我们走近张英。
张英来到大清王朝的时候,已满七岁,还未懂事的年龄。他从哪里来?他从衰落的明末而来。他在顺治年间读书长大,到康熙二年(1663)时中了举人,过了4年,中了进士。官做得够大了,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值南书房,进入皇权中心。虽仕途中也有过耽误,但影响不大。康熙是一代明君,他也是一代名臣。他见证了明朝灭亡的悲哀,享受着康熙盛世的荣耀,他懂得仕途的不易,也就更加“勤勉有加”,他不仅入值南书房,还常扈从在康熙左右。他是
散文│六尺巷
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