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AOXUE GUANLI YU JIAOYU YANJIU
2021
42No.62021让写景抒情散文更出彩——以《故都的秋》为例侯为民(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215000)
摘要:文章以《故都的秋》为例,探讨写景抒情散文这一文体的写作要求。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抓住景物的特点或具有特点的景物进行写作,在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注重文章的布局架构,对文字多加锤炼,才能使写景抒情散文更出彩。教师作为引领者,要善于指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即教育”的真谛,在此基础上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写作技巧,并辅以适当练习,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有力帮助。
关键词:写景抒情散文 景物特点 艺术手法 景与情 架构
写景抒情散文,是青年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文体。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并因之产生感怀、赞叹之情,流之于笔,便是此类文体。但青年学生往往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是把自己所看的景物认真地记录了下来,只要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那么怎么写都是好文章。殊不知,无论怎样的文体,要想写出佳作,取材需讲究,章法需讲究。选什么景,选景的什么特点,如何去描绘,怎么去抒情,如何把景与情相结合等,都是颇费思量的。实际上,只有具备对自然景物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注重文章的写作表达技巧,善于安排文章的结构布局,加上在遣词造句上苦心经营,才能真正把自己想写的景物写出来,想抒发的情感抒发出来。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为例,探究写好此类文章应该在哪些方面多加留意。
一、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或者具有特点的景物来写
写景抒情散文中,景是依托,是情之附体。要想写好此类文体,首先必须写好景。写什么样的景,写景的什么特点,必须细细斟酌选取。如《故都的秋》这篇文章,郁达夫先生为了表现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不同,选取槐树这一在北方特别普遍,而在南方相比较少一些的树种来写。槐树的种类较多,从作者描绘来看,郁达夫笔下的槐树应该是国槐。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
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受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他写槐树,不写它的叶子的细密,不写它树干的粗壮高大,写的是槐树的“落蕊”,写脚踩在落蕊上面的细微感觉,写扫帚扫过后地面上的丝纹。这样选取角度,就是抓住了具有特色的景物来写。而能够抓住这样的景物特点,非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不可。试想,如果我们所写的尽是大众都能注意的东西,都是大家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的事物,写出的文字又如何能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呢?
二、要学会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进行写作
写好一处景物,除了抓住景物的特点或者有特色的景物详加描绘外,还要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多角度进行表达。《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为了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明着、暗着多处把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进行比较,如文章第二段,写江南的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来突出北国之秋来得迅猛彻底,来得爽朗干脆。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写道:
学No.6 202143“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
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
之与骆驼。”把南国之秋比作“黄酒、稀饭、鲈鱼和
黄犬”,把北国之秋比作“白干、馍馍、大蟹和骆
驼”。两相比较,北国之秋的浓烈、醇厚,自然不言
而喻。文章还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
觉器官来写北国之秋之醉人心怀——早晨起来,泡
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的碧绿
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
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除此,这篇文章还
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达人在渐寒的秋季易生
出的喟叹:一层雨过……天又晴了……着着很厚的青
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
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
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
真凉了——”一咏一叹之间,北国之秋带给人的萧
索感觉顿然而出。可见,想写好这类写景抒情的散
文,作者要有意识地运用多种艺术表达方法,把描
写对象写得立体、丰富。
三、要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
写景抒情散文,景是依托,是情之载体,抒情
才是作者着重表达的,因此,只有处理好景与情的
关系,文章才能够真正打动人。只有情景交融一体,
你中有我,我中窥你,才能称为真正的佳作。郁达
夫在《故都的秋》中,这样写牵牛花:“说到了牵牛
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
红色最下。”作者着力表现的是故都之秋的“清、
静、悲凉”,此悲凉之情绪,托之于物,自然是冷
色系的蓝色或白色最为符合,而“淡红者”这一蓬
勃之色彩,与之最为不符。紧接着,作者继续写
道:“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
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为什么一定是“几
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草?只因为只有这
样的秋草,才有着意刻画的秋的萧索的意境。
情与景的紧密结合,还表现在即时抒情与所写
之景的自然衔合上,二者之结合毫无生拼硬扯之感。比如,前文提到的扫帚扫过之后在地上留下了丝纹,作者紧跟其后,如此写道:“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样的抒情,与前面的写景浑然一体,拨动了人对秋的感伤之弦,精彩至极。四、注意文章的布局架构一篇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绝不是“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是哪里”那样的散漫无序,相反,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如何呼应,如何收束,都是十分用心的,只有苦心经营,结构之美才能呈现出来。看《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结构极为精巧:开头部分与结尾部分都是抒情,形成呼应,而开头部分因为是文章篇首,抒情不宜过浓,所以作者的文笔是克制的,对故都之秋的赞叹是含蓄的,文章的波涛是内敛的;最后一段,因为有了前文的全力描写,又是全文的收束,因此抒情是直接的、张扬的。也只有这样,方能把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再如,文章的第二段与倒数第二段,用江南的秋突出北方秋的浓烈酣畅,运用了修辞手法,从结构而言,是十分精巧的。而后者的感情抒发更浓烈,态度更干净利落。五、注意锤炼字词失败的习作,毛病各不相同,而优秀的文章
却有许多共同特点。文辞优美,是所有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寻找适合表达的字眼,文句有整有散,表述典雅又流畅,这都是《故都的秋》的迷人之处,是每一位想要写好文章的人必须全力追求的。陶行知说过:教育事业是要捺着心儿,按照步骤,准对计划,研究利弊,从一点一滴上做着功课,以收一点一点之效果。教育工作者应该耐心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进而科学指导学生熟悉写作章法,掌握写作技巧。参考文献[1]盖伟.以《故都的秋》赏析为例谈文学素养培育策略[J ].语文建设, 2018(23):32-34.[2] 王廷义.如何指导学生完成写景抒情文章[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8(1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