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心120-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
2003-11-10 14:11:49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多由急性肾炎转变而来,临床主症为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其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临床常用有效验方主要如下
[方一]
黄芪15克,糯稻根须干晶50克。将新鲜糯稻根须洗净,晒干,置于于燥处,保存,备用。然后与黄芪一起倒入小钢精锅中煎汤,头煎加水2大碗,煎至1小碗,滤出头汁,二煎加水1大碗,煎至1小碗,滤出2汁,弃渣,每日2次,每次1小碗,也可代茶慢慢饮服,3个月为1疗程。
本方补气利尿,适用于慢性肾炎,但需持续饮服。
[方二]
玉米须50克,水600毫升。将玉米须加水煎煮30分钟左右,熬成300~400毫升,过滤后,每日2次分服。
本方利尿消炎,适用于慢性肾炎。
[方三]
羊肉、冬瓜各250克,芫荽20克。先将冬瓜用水氽过,与羊肉片同入烧沸的羊肉汤内,加入少量盐、花椒水、葱丝等烧沸片刻,捞出装碗,加味精,淋少量猪油,撒芫荽末,浇适量羊肉汤服食。
本方补阳利尿,适用于慢性肾炎。
[方四]
鲫鱼250克,鸡脯肉30克,火腿9克,冬菇1.8克,鸡汤250克,葱3克,料酒9克,姜3克,味精1.8克,精盐、猪油各3克。先将冬菇发好,切成小块,火腿、熟鸡脯肉切成薄片,姜、葱切成细丝,鱼洗净,在鱼肉两面都用刀划上斜方菱形的刀口,撒上精盐、味精各少许,浸约30分钟。将火腿片、熟鸡肉片、冬菇块、姜、葱丝等都摆在鱼身上,鸡汤在旺火上烧开,放入鱼和鱼身上的佐料,煮开5分钟,撒上料酒,猪油及剩下的盐、味精等,略煮即成。
本方温脾利水,适用于慢性肾炎。
[方五]
乌龟1只,猪肚1斤。将二者洗净后再切碎,加水用文火炖成糊状,不放或少放盐。每天早晚各服1次,两天服完,隔天再进1料,连服3料为1疗程。
本方补肾益肝,清虚热,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慢性肾炎。
[方六]
冰糖50克,莲米10克;蜈蚣1只,鸡蛋1个。将前二者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再取一只蜈蚣去头足焙干为末,纳入鸡蛋内,搅匀,用湿纸或黄泥包封,放灶内煨熟。用冰糖莲米饮送服,每天1次,7天为1疗程,不愈者,隔3天再行下1疗程。
本方补气益阴,适用于气阴两虚所致慢性肾炎。
[方七]
炙黄芪15克,党参12克,山药50克,茯苓15克,红枣10个,熟地15克,陈皮9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本方益气补脾为主,辅以益肾,适用于浮肿为主的慢性肾炎。
[方八]
生熟地各12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15克,知母9克,夏枯草15克,生龙牡各30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滋补肝肾,潜阳降疾,适用于慢性肾炎。
[方九]
苦杏仁,生山栀各50克。
二者共研细末,装入纱布袋中。另用黄粘米1匙,加水煮开打成糊状,乘热兑人装有药面的纱布袋中,用筷子在纱布袋中搅拌,以后将纱布袋敷于肚脐部,每日1次。
本方适用于慢性肾炎。
[方十]
棉花根、山药、赤豆各1(30克。将棉花根切片晒干,用山药、赤豆一同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本方对慢性肾炎有一定疗效。
[方十一]
益母草、半边莲各30克,黄芪、熟地各15克,淮山药10克,泽泻15克,山萸肉、丹皮各6克,茯苓10克,苏叶30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适用于慢性肾炎。
[方十二l
鲜山羊奶,每日0.5--0.75公斤,分次饮服。
本方为湖北中医唐长瘐方,对慢性肾炎有效。
[方十三]
芡实30克,党参、白术、茯苓各12克,淮山药15克,菟丝子、金樱子、黄精各24克,百合18克,枇杷叶9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清肺健脾,为谢其彦治疗慢性肾炎方。
[方十四]
仙灵脾、鹿衔草、金樱子各15克,芡实、黄芪各30克,党参、白术、黄精、白芍各15克,蝉衣10克,石韦30克,连皮茯苓15克,桑白皮、丹参各30克。浸泡30分钟,水煎3次,混合药液约750毫升,日分3次服完。
本方为陕西著名中医贺永清验方,功能益肾祛风,健脾补气,利湿化瘀,适用于慢性
肾炎。
若浮肿甚,加冬瓜皮、大腹皮、车前子以利尿消肿;腰膝酸软加怀牛膝、川续断、杜仲以补肾强腰;畏寒肢冷,加附片、桂枝温阳利水;头目眩晕,血压高加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熄风;眼干涩视物模糊,加枸杞子、菊花以清肝明目;顽固蛋白尿不消,重用黄芪,加鹿角霜、煨乌梅以收敛固涩;红细胞尿,加小蓟、仙鹤草以凉血止血;湿热之邪留滞,加白花蛇舌草、蚤休以清热解毒祛湿;瘀血明显,加益母草、桃仁、红花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功;便秘,加大黄以通腑泻热;腹胀纳呆加砂仁、木香以理气和胃;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呕;咽干口燥,手足心烧属气阴虚,改党参为太子参,加麦冬、生地以益气养阴。经系统临床观察慢性肾炎52例,完全缓解19例(36.54%)、基本缓解25例(48.08%),好转5例(9.62%),无效3例(5.77%)。
[方十五]
党参、当归各10克,生地、山药各15克,升麻、柴胡各3克,陈皮、甘草各6克,女贞子15
克,旱莲草、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各10克,冬葵子15克,白茅根10克,南沙参20克。每日1剂,早晚两次空腹分服,症状缓解后,本方加姜、枣以调和药性,继服2--3个月,以资巩固疗效。
本方为北京著名中医杨甲三教授验方,功能健脾益肾,清热利湿,升清降浊,用来主治慢性肾炎。症见:浮肿、面色萎黄、疲倦少寐、头晕耳鸣、腰漆酸软、纳少腹胀、小便短少,舌红、苔腻、脉沉细滑。
杨氏治疗慢性肾炎擅将辨证和辨病相结合,重在辨证,分清阴水、阳水,病处何期,对症下药,则常药到病除。张景岳说: “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于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病久脾虚则运化无权,精微摄取不利,水液输布困难。然精气宜藏不宜泄,肾为封藏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脾主统摄升清。若肾虚不藏精,脾虚不升清则精气下泄,湿浊排泄困难,渐致浮肿、蛋白尿。精气下泄日久,必造成肾阴亏虚,阴虚日久,阴不化气,气失化源而虚,阴虚尚存,又复兼气虚,实乃脾肾两虚、气阴不足、湿浊中阻泛溢肌肤。因此杨氏主张以健脾益肾、清热利湿,佐以升清降浊为法组方。党参、山药健脾益气,茯苓、泽泻健脾利湿,
冬葵子、白茅根清热利湿祛邪而不伤阴,升麻、柴胡升清降浊,升麻以升其阳而散其热,使邪从外解,浊自下降。柴胡引清阳之气,升中有散。为防升散耗伤气阴,用量每每控制在3克,则无耗气伤阴助热之弊。当归、陈皮理气活血,南沙参人肺,取其金生水,以清肺养阴助肾利水消浮肿。
[方十六]
金银花12克,蝉衣6克,鲜茅根60克,夏枯草15克,益母草30克。水煎,先武火,沸后文火煎15--20分钟,连煎两次,共取药汁300--500毫升,每日1剂,分3次饭前服。
本方为四川中医刘正才验方,功能解毒疏风,活血利尿,临床上常用来主治急、慢性肾炎所出现的水肿、尿少、尿血、高血压等症,舌质红,或见瘀点,苔黄,脉滑数或弦数。中医辨证属于风热毒邪所致的“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