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

更新时间:2023-06-03 09:37:51 阅读: 评论:0

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
圣严法师
中文版自序
  我的有关禅修指导的英文著作,到目前已出版了八种。
  本书的英文版,于一九八七年由纽约的法鼓出版社刊行,一九九一年即被意 大利罗马的Ubaldini出版公司译成意大利文问世,嗣后有捷克文、法文的译本 ,同时也被几位学者摘要收录在他们的著作中,所以本书英文版乃是我的英文 著作中,最受欧美人士重视的一种。
  本书是我于美国禅中心,主持禅七期中的开示,依据三祖僧璨的《信心铭》 逐句讲解,藉以指导禅修。然后由几位弟子,依开示录音整理成文,编写成为 本书。
  直到一九九四年,由单德兴教授,将英文著作翻译成中文;而游振荣、张文 嬿、江美宝三位居士,又依开示录音带之中文部份,整理成稿。一九九四年夏天单德兴教授利用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访问期间,将这两份译稿及誊稿汇整比 对,决定舍弃大部份的译稿,改依照誊稿的条理及文句,加以文字润饰,完成初稿。最后由温天河居士根据原录音带的中文部份,校正补充。一九九五年夏 天,把完稿交到我的手上,始终无暇审阅,带来美国,一过又是半年,在我又将返国之前,粗读一遍,觉得它应该可以在国内
出版了。
  藉此机会,我要向本书英中等各种版本的诸位编者、译者、润文者、校读者 ,表示敬意和谢意。他们都是在百忙中,义务奉献了心力和时间。这项功德, 将与本书一同流传。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圣严序于纽约禅中心
前言
  三祖僧璨(西纪?~六○六年)的生平不见于禅师的记载,《唐高僧传》〈法冲传〉仅提到「可禅师之后粲禅师」。《楞伽师资记》收录了禅宗早期的史料,也只提到僧璨「隐于司空山,萧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此说可疑,因为根据隋史记载,僧璨于隋文帝开皇十二年(西纪五九二年)度四祖道信;其次,此说也质疑了《信心铭》一诗的作者,而此诗历来被视为僧璨所作。但是当代有些学者却怀疑僧璨是否真为此诗的作者。道信之徒牛头法融着有《心铭》一诗,一些学者注意到二诗相似之处,因而主张《信心铭》其实着于六祖惠能之后,是对《心铭》的修订与浓缩。的确,《信心铭》所 表达的思想比牛头法融的《心铭》更有条理、精练、完整。
  然而,作者是谁与我注《信心铭》无关。这首诗之所以对我们重要,在于作为禅修 指导和在中国及日本禅宗史上的意义。在许多讨论开悟的诗歌中,最为人看重的就是 《永嘉证道歌》和《信心铭》,因为它们提供了禅法的明白指引。
  因此,在禅七之外,我平常并不讲《信心铭》
。本书共二十讲,根据的是四次禅七的开示,后来编辑作为出版之用。因为场合是密集的禅修,采取的不是学者的观点或分析的角度,因此不是对于正文的正式注释,而是以此诗为出发点来激励修行者,并处理 修行过程中发生的某些话题。
  《信心铭》目前至少有五种英文译本,各有所长。我的英译虽然大致相似,有些部 分则大不相同,反映了我自己对于这首诗的领会。
  评注《信心铭》时,我经常向禅众说:「既然你们在修行,我谈不谈《信心铭》其实并不重要──我是用这首诗来教导你们修行的方法。」修行者的进境、状况日日不同,禅七也次次不同。因此,我用自己对这首诗的讨论来面对眼前发生的状况,却又不离全文的范畴。我相信这些开示不管对初学或老参都会有益,对我个人也有助益,让我随 着不同情境而对这首诗有新的领会。
  「信心」一词具有二义:「相信心」和「实现心」。禅宗特别强调「心」。「信心」就是相信我们有个基本、不动、不变的心。此心即佛心,也是一切众生的如来藏。但凡夫在烦恼中体验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寻求摆脱烦恼的人想象有真心可得。然而,从佛的观点来说,只有一心,非真非妄,无须分别,因为事事处处皆永恒不变。我们真正见到佛心时,相信之心和被信之心合而为一,既然相同,也就不需要信心了。
  矛盾的是,开悟者才会对此心有信心。三祖僧璨是从澈悟的观点开示寻求真心的修行者,指引我们如何把凡夫的分别心转化为佛的无分别心,如何由有入空、转垢为净。他告诉我们修行时应如何修持、应避免何种心态:心无爱憎,既不该否定烦恼,也不该寻求开悟。修行本身就是目的;只要不存其他目的,终能实现平等心──没有分别,言 语道断,无行可修。
本诗中的一些观念对后来的曹洞宗很重要,如「一念万年」所表达的观念是一念不动却又明照。这个观念后来成为宏智正觉默照禅的标记。此一倾向也反映在有关僧璨教诲的另一仅存的文字记录,即舒州刺史独孤及于唐代宗大历六年(西纪七七一年)所撰僧璨大师的《赐谥碑》。碑文要旨在于「寂」「照」同修:「观四维上下,不见法,不见身,不见心,及至心离名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无得无证,然后谓之解脱。」
信心铭 三祖僧璨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
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两同,齐含万像。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心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沉昏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妄自斟酌。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眠,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启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然,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妄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莫逐有缘勿住空
  一、至道无难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各位来参加禅七是为了修行。修行本身就是你们的目的,就是你们的成绩和及结果,不要希望参加禅七是要来开悟的,或急着要得到另外什么成果。诸位之中有些是不辞远途的来参加禅七,有些很不容易地抽出时间参加禅七,因 此在参加禅七之前怀有企盼和目的,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一旦进入禅堂,就必须放下任何的企盼和目的。因此,禅七之前最好的心理准备就是把身体、 头脑、心情放轻松。
  心存企盼和目的来修行,
就像用扇子追着去接飘荡在空中的羽毛一样,愈追飘离得愈远;若是全神贯注,脚步轻盈缓缓而上,反而能够接住。修行就是锻炼我们的心,使它趋向稳定、安静、不动。如果一面修行、一面贪求不断, 只会增加烦恼,并没有真正在修行,因为任何执着或企求都会使心不定。
  今天有人告诉我说他在参话头,可是愈参愈难过,愈参心里好象打了结, 觉得很不舒服,不知道怎么办。我就告诉他:「你的问题主要是希望速得成果像绳子捆成了结,又好象变成一把刀来刺你的心。」你愈是驱策自己,就愈觉得紧张,紧张就会造成不舒服。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身体。身体如果觉得疼痛,便很紧张的,迫不及待地想赶走痛苦,只会痛上加痛,这时只要把身体放松 ,疼痛加剧了。
  有人平时呼吸顺畅,可是一打坐呼吸就有问题,那是因为他希望使呼吸更畅通。其实,呼吸原本没有问题,就是为了要求呼吸更规律顺畅、饱满,反而使得呼吸困难。因此,凡是心念在自己的身体时,身体就会出现问题:一在意呼吸,呼吸就会出现问题;一在意气管,气管就出现问题,在意头部、在意腿部、在意背部等,只要在意身体任何部位那都会出现状况。所以,身体发生任何现象和反应时,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管它。首先,不理会身体上的任何反应;其次,不理会心里产生的任何现象。所以,当身体不舒服时,就把不舒服的部位放松;或者有任何不由自主的抖动和跳动,都是由于肌肉紧张,就更需要放松;如果心里产生困境,也不要理它,时时回到方法上,不但要回到方法上,而且要专心一意用方法,不要去想方法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总之,身心必须放轻松。
  全诗第一句「至道无难」中的「至道」指的是佛的智慧、佛的果位,代表最高的成就。我常说,成佛很容易,只要一念不生就可以成佛,因为佛根本就没有离开过我们,原本就与我们同在。但是,我们为什么得不到佛智、成不了佛果呢?
  第二句「唯嫌拣择」就是最好的答案──正因为我们怕烦恼而欲见佛性、欲得佛智,所以反而见不着、得不到。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观念之累,认为有生死与涅槃、众生与佛、烦恼与菩提之区别,以致使我们无法见到佛性、得到佛的智慧。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就是说:只要拋弃爱憎,至道立即现前。四祖道信说「不作诸善,不作诸恶」,六祖惠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指的都是同一件事:只要停止分别善恶,立即可见本来面目,也就是了悟了「至道」。
  诸位打坐时是否讨厌腿痛、心烦、昏沉、用不上力呢?晚上不能入睡,隔 邻
却睡得很熟,自己是否会心烦?这时如果有人打鼾吵着你,心里会不会更烦呢?因为有厌烦之心,更使你难以入眠。遇到这种情况,你不妨收拾起厌烦之 心,改用一种欣赏的态度开始来数鼾声,渐渐地鼾声就会变成催眠曲,让你酣然入寐。
  相反的,打坐时若执着于美好的经验也会成为障碍。有人打坐时觉得身体 抖动得很舒服,就任他抖着,我叫他不要抖,他说这样抖着觉得很舒服,我说:「这样就没办法修行了,修行不是叫你舒服的,一定要控制它不要动。」他 却觉得自己控制不住,身体就是会自发地抖动。其实,这个动不一定是身体紧张所引起的,而是觉得动得很舒服,很喜欢,下意识指挥身体去动。所以要制心,指挥自己的心去找出真正问题所在,身体抖动,摇动或跳动一定是那个部位紧张,腿动可能是腿紧张,或只是
腹部紧张,你自己不难查察觉,让紧张的 部位放松,否则修行就不得力。由此可见,有爱憎之心就远离至道,无爱憎之心则与道相应。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丝一毫的认识不清或误解,你与至道之间就会变得天差地别了。也就是说,不要误认既然不该有爱憎之心,于是对任何事情都抱着不痛不痒的态度来应付,如果抱着这种态度,就不必来打禅七了。
  发心修行时一定要有目标。因为知道自己有许多的问题,想改变自己,才 会安修行。因此,修行本身就意味着某种目的。为了实现原先的愿望,必须把心放在修行的方法上。但正在使用方法时,不要去想:「我的心为什么安定不 下来?为什么这么多问题惹得我胡思乱想?我要见的佛性为什么还没见到?」不要费心思在这些问题上。心不安定,胡思乱想,就不必理会它,我只管用方法。
  因此,有两句话对修行者很重要:「放下万念,提起功夫。」「万念」就 是种种的杂念头,「功夫」则指所用的方法。我们随时随地都会生起许许多多的念头,只要察觉到任何念头生起时就立即放下,并且及时提起方法,千万不 要连方法也放下。例如:想起老婆的不好或先生的差劲,或者爱人的倩影,或赚钱的机会等等,统统放下来,把心转回到修行的方法上。
  有位年轻人来打禅七。我问他:「这几天有没有杂念?」他回答:「有, 但不太多。」我问:「最放不下的是什么?」他说:「没什么放不下的。」我说:「有一样是你最最放不下的:你和女朋友分
离得那么远,一定很想她。」 他回说:「师父!我并没有想她,你为什么要这么说呢?」禅七结束后,他对我说:「师父,原先我真的一点也不想女朋友,但师父这么一提,我
却不由自 主地想她,停都停不住。」我告诉他说:「修行要提得起,放得下,提起之后竟放不下来,那不是真的放下,只是骗自己不想而已。
  禅七刚开始不可能说放下就马上放下。「放不下没关系」,能这样想也就 是放下了。不要一直担心「为什么我还放不下」,这样会使自己更麻烦。不要怕失败,失败没有关系,但也不要觉得「反正是失败,干脆明天就回家!」或「这次我没准备好,身体不舒服,头脑来的时候不清楚,可能受的刺激也很多,或者是太兴奋,这次没有准备好,算了,下次再来!」。千万不要屈服于这 种失败的心态。中国有句俗语:「百鸟在树,不如一鸟在手。」如果把手中仅有的那只鸟放弃,奢想去捉树上的千百只鸟,结果连一只也捉不到。因此,虽然你觉得现在的情况很不理想,但置身于禅七中,依然是修行的大好因缘。
二、莫存顺逆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若要至道、佛道现前,就不该存有「顺」「逆」两种心。何者是「顺」? 何者是「逆」呢?「顺」
是指喜欢的心,「逆」是指不喜欢的心,有此喜欢、不喜欢的两种心,佛道就会现前。修行时不该心存爱憎、患得患失。有人打坐很得力,自认快开悟了,于是就在那里等开悟。其实,自觉快开悟时,心已散乱了,又如何能开悟?
  曾经有位参加禅七的人在开始时非常努力用功,因此心理状态产生某些明显的转变,当他察觉到时就惊慌了,心想:「现在的我很好,如果变得连自己、连朋友都认不得了,那该怎么办?」这样一想的结果,那次禅七打得一塌糊 涂。这种矛盾心态经常影响修行者。参加禅七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自己,有所转变时却又担心害怕。其实,修行能使自己变得更成熟、沉着、稳定,更像一个人,绝不会变得更鬼里鬼气。自古以来许许多多大修行人经过一番修持之后,都变得更踏实、更有智慧。因此,既然来修行,就不要害怕转变。
  这种既希望得到又怕得到,希望进入又怕进入的矛盾心态其实也是正常的 反应。记得我年轻刚出家时也是如此,想到自己能够出家就觉得很兴奋,真正上山要剃度成为出家人时却又心生恐惧,不知道将来在寺庙里会遇到什么事, 心里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有一些相信天堂的人也可能害怕死后升天堂,因为不知道真正上了天堂之后会有什么结果。
  一般人这种藏在内心深处的「我爱」平常并不明显,在修行时就容易暴露 ,当弱点暴露时就表示修行有了障碍。我把这种情况告诉诸位,希望各位一旦 出现这种恐惧的时候,及时察觉,不使它成为修行的障碍。

本文发布于:2023-06-03 09:37: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756271641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pdf

标签:修行   身体   信心   觉得   问题   开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