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碳减排的资料
碳减排的概念,源自2006 年2 月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中国于1998 年5 月29 日签署了该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在2008-2012 年期间应将温室气体排放量
从1990 年水平减少5.2%,并支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CDM(清洁生产机制)项目合作。CDM 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间的贸易-投资机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在削减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既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又有助于产生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投资,换取投资项目所产生的部分或全部减排额度,以作为自己履行减排义务的组成部分,同时也降低了自己的减排成本。
气候变化和碳减排
全球变暖已成为世界关注热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性天气和灾难给人类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影响和威胁。这次我国南部20多个省市的低温雨雪灾害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困难,而且造成1111多亿元的经济损失。据统计,从2000 年到2004 年全球每年约有2.62 亿人遭受
气候灾难影响,发展中国家人们遭受灾难影响的风险是发达国家的79 倍。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积极应对,努力实现在21世纪将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下的目标。
一、减缓气候变暖为时未晚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到2020 年,中国的平均气温将比1961 年至1990 年间高1.1~2℃。极端气候现象近几年中发生的越来越频繁,像东北发生的干旱、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南部20 多个省市的低温雨雪现象等。如果目前的排放模式继续,中国2/3 的冰川包括天山将会在2060 年前融化,而剩下的1/3也会在本世纪结束前消失,1.28 亿农村贫困人口的一半以及40%的农业用地将会受到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应对,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几十年来在人类发展上所取得的成绩将在本世纪中叶会被抵消甚至出现倒退。危险性气候变化的警戒线是气温升高2℃左右,超过这一界限将出现不可逆转的生态损害发展趋势,20%~30%的物种将濒临灭绝的危险。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经超过以往6 5 万年的最高值(二氧化碳当量百万分之380ppm)。气候变化给人类提供的深刻教训是,历史形成的碳密集型增长方式以及发达国家挥霍性的消费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促进人类繁荣和保障气候安全并不矛盾,在不牺牲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将温室气体
排放减少到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为时未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应采取双轨解决办法,一方面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尽力缓解气候变暖,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力争在21世纪内将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
二、CDM(清洁发展机制)中的商机和挑战
有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里,西方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体上趋于稳定,究其原因是由于发达国家将相当部分高耗能工业品的生产制造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在2001 到2006年间,仅以中国出口挪威的产品为例,在制造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几乎增加了三倍,达到680万吨。平均到每个挪威家庭数值为3.4 吨,接近中国居民3.8 吨的人均排放值。中国正在成为全世界制造大国的趋势应得到有效遏制,一些西方国家将温室气体的污染转移给了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而欧洲各国因此节省了数十亿欧元的购买碳减排额度的支出,也在一定程度上隐藏了全球变暖的真正责任。
同时,由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排放快速增长,使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仍呈增长趋势。据预测,每年发展中国家为西方国家生产商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其价值高达510亿欧元。也就是说,如果这部分商品由发达国家自己生产,他们将不得不花同样多的钱去
碳交易市场购买相应的减排额度。从中也预示了发达国家在减排技术的转让领域,起码需要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同样数额的投资。在2020年前发达国家要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30%,在2050 年前减少80%。发达国家应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每年250 亿到500 亿美元的资金以完成低碳技术的转让,到2015年时发达国家每年应向发展中国家投资860 亿美元的支持,帮助他们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灾害的基础设施及加强能力建设,其中技术转让是帮助发展中国家降低碳排放量的重要手段。在发展中国家用于灾害预警风险管理上的每1美元能够减少7美元的损失。中国2000 年前近50 年投入的用来预防洪水的30 亿美元,已经节省了大约120 亿美元的损失。2006 年2 月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三种灵活机制:CDM(清洁发展机制)、JI(联合履行)、ET(排放贸易)。世界银行估计,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前需要的减排量约为50~55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一半由其国内行动完成,另一半约25 亿吨则需要通过CDM、JI 和ET 完成,其中与发展中国家直接相关的主要是CDM 。C D M 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间的贸易投资机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在削减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既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又有助于产生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投资,换取投资项目所产生的部分或全部减排额度,以作为自己履行减排义务的组成部分,同时也降低了自己的减
排成本。在欧洲,一种配额交易的机制已经被引入,要求工业企业根据自己的碳排放情况,去购买相应的碳排放额度,完成自身减排任务。
CDM 的直接收益是以CER(核证的二氧化碳减排量)的数量计算的,不同角度的项目设计可以有不同的CER 数量。国内已开展的CDM 项目出现“夭折”的问题,原因主要是交易双方在操作上的多极化、信息与技术语言沟通障碍、缺乏必要信任等。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会遇到缺乏流动资金使CDM 项目申报甚至项目本身出现资金缺口,导致买卖双方不能实现项目顺利交易的目标。由于减排量收益为清洁能源项目带来新的赢利增长点,一些机构纷纷进入这个领域,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融资服务、购买设备和技术支持。目前在中国市场上,英国的瑞碳公司和瑞士信贷的核心业务是购买减排量。由此看来,CDM 开辟了新的国际融资渠道,而且使节能不再是企业的负担,相反企业还可以从中获利;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企业与国际资本合作平台,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对于上市企业来说,不仅可以带来减排量销售收益,还可以推动股价上涨,企业只有将环境责任与自身经济增长紧密结合才会被资本市场看好和获得支持,反之会被资本市场认为具有较高环保风险而丧失投资吸引力。
三、碳减排中的重点技术和投资热点
在联合国《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了“碳预算”概念,设定了全世界在本世纪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1.456 万亿吨以下的目标,并希望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能够在1990 年的基础上削减50%。其途径一是碳定价征收碳税和实行限额交易制度都能发挥作用。碳税可通过降低个税抵消增加的部分,不会加重纳税负担;二是执行更严格的监管标准,呼吁各国政府对车辆废气排放、建筑物和电器设备实行更严格的标准;三是促进低碳能源供应的发展,碳捕获和碳封存(CCS)[1]等突破性技术还有待开发;四是开展资金和技术转让方面的国际合作,建立“减缓气候变化融资机制”(CCMF),每年拨款250亿到500亿美元,增加对发展中国家低碳能源的投资,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共同目标。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中国具有每年减排1亿~2亿吨二氧化碳的潜力,可为全球提供一半以上的CDM 项目。目前在联合国注册成功的项目中,中国的年减排量已经达到4650万吨CO2e(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总注册成功减排量的40%。为保证“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改变当前的排放状况,应将普及现代化能源和低碳经济转型结合起来,让技术进步在减缓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未来的减排中有些技术如:可再生能源生产技术、先进核电发电系统、燃料电池、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先进洁净煤技术、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非常规天然气和原油生产技术、超低能耗和零排放先进交通等关键技术将产生
重要作用。目前这些技术已经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技术竞争力的增强其中一些技术会获得更多的投资而加快研发速度,如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和洁净煤技术在我国有很大市场潜力,清洁煤技术、安装除碳、储碳装置,可再生能源等也将得到快速推动和发展。
碳减排中的重点技术领域会在我国很多领域带来全新的投资机会。“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开发和利用煤层气,目前我国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煤层气绝大多数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如果加以开发利用就在带来经济价值的同时,还使甲烷温室气体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安徽淮北海孜、芦岭煤矿瓦斯利用项目已经注册成功,年减排量约29 万吨CO2e。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地热等都是CDM 项目的重点。在节能和提高能效领域常见的CDM 项目类型有水泥生产余热发电项目,工业生产中的废气、废热、废压发电项目等。到2020 年,中国17%的主要能源将来自可再生能源,这将是今天水平的两倍,其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四、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领域
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进程中,很多国际机构和公司也纷纷来中国进行碳减排的项目合作。1
月18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国投集团)与英国瑞碳公司和瑞士信贷国际集团在京签署了“清洁发展机制(CDM)碳减排购买合作协议”。在协议框架下,英国瑞碳公司与瑞士信贷国际集团联合购买国投集团拥有的甘肃水电、天津超超临界和河北风电三个项目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基于《京都议定书》(CDM)的核算标准,这三个项目的总减排量将达到800 万吨。
英国瑞碳公司是专业的碳减排量国际买家,正在开发、投资、推广实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相关的领域和技术,涵盖了风能、生物制能、煤层气和天然气的合理利用和垃圾管理等领域。电力行业特别是风电和小水电也是C D M 项目的一个重点领域;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是CDM 鼓励的一种减排模式。瑞碳将国内外资源和适用的环保护技术引入中国,并通过购买CER 方式将国际气候资本注入中国,帮助中国企业进行绿色升级换代。
在减缓气候变暖的国际合作中,一些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和技术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如:极端天气早期预警预报技术、气候变化影响观测、评价和分析技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技
术、生态系统管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而且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加快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有益技术的速度,拓宽合作领域。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展望2050 气候变化解决方案》中,提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六种途径包括:打破能源服务和一次能源生产之间的关联;停止森林的砍伐;加快发展低排放技术;开发可塑性的燃料、能源储存和新型基础设施;使用低碳天然气替代高碳煤的使用;碳捕获及封存技术。这六种方式的组合使用,能够在满足全球在2050 年能源需求翻一番的同时,不对全球气候造成威胁。
据专家测算,我国在2012年以前拥有的通过C D M 项目减排的潜力约占全球的一半,C D M 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可达数十亿美元。由于CDM项目的实施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于2005 年10 月12 日颁布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为推动我国CDM 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去年8月底,国务院批准了四部委的联合请示,同意成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其管理中心,支持我国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我国“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实施以来,根据自身的国情和能力,通过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做到了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支持了经
济的快速增长,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保护全球气候做出积极贡献。
全球变暖与碳减排
奕炜
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所撰写的《斯特恩报告》,第一次详述了气候变化造成影响的经济代价和相关温室气体减排的花费和收益。这份报告并给出了一个空前严重的警告: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温度上升将把世界带入超出人类经验所能认知的境界。《报告》所引用的数据表明,未来几十年中全球平均温度上升超过2 摄氏度的几率至少是75%,也许还会高达99%,温度变化超过5 摄氏度的风险几率至少是50%。温度的上升将对人类生活、经济活动和环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