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商丘】地名传说之商丘的传说
商丘城西南三⾥有⼀座⽅圆⼆百步⼤,⼗来丈⾼的⼟台,⼈们都叫它“阏伯台”。台上有⼀座庙,⼈们都叫它“⽕神庙”。说起阏伯台和⽕神台庙来,还有⼀个古⽼的传说。
古时候,⼈们都吃⽣⾷,后来由于打雷闪电和刮风等⾃然原因,形成天然⽕,把来不及逃⾛的野兽、树籽等物烧熟了。⼈们捡了吃,发现熟⾷⽐⽣⾷好吃得多,于是都慢慢学会把⾷物放到⽕上烤烤吃。那时候没有现成的取⽕⼯具,⼈们⼀见打雷闪电、⼭⽕爆发就千⽅百计想办法,不肯让⽕灭掉。
有⼀次,帝喾王带着他的⼉⼦阏伯出外巡察,来到⼀个地⽅。见这⾥的⼈们都还吃⽣⾷,感到⼗分可怜,问⼤家为什么不吃熟的。⽼百姓回答:“没有⽕。”帝喾王问:“怎么不到外边去找?引来⽕种别让它灭呀!”百姓说:“找来⼏回了,有时因为柴草供不上,有时因为洪⽔泛滥,都灭了。”帝喾王不禁长叹⼀声,⼼⾥想:咋能想个办法不让⽕灭才好。于是,他对阏伯说:“管理好⽕种不让它灭,是关系着百姓⽣活的⼤事。你是我最有能⼒的⼉⼦,我想让你办这件事,你看怎样?”阏伯从此就成了这⾥的“⽕正”——管理⽕的官。这⽚地⽅就成了帝喾王给阏伯的封地,封号叫“商”。
阏伯被封到这⾥以后,先带领百姓到很远的地⽅引来⽕种,并想办法堆成⼀个⼟丘,把⽕种置放在⼟丘上,上⾯搭⼀个遮⾬篷⼦,这样,天上下⾬不怕浇,黄河泛滥也不能把⽕浸灭。然后,他⼜亲⾃带领百姓四处寻找柴草。由于阏伯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动,这⾥的百姓不但可以⽤到⽕,⽽且还能让⽕经久不灭,⼤家感谢
阏伯,都说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给百姓造福来了。
阏伯死后,⼈们怀念他的功德,把他葬在他⽣前存放⽕种的⼟丘上。按照当时的风俗,悼念他的⼈每⼈都要往他坟上添⼀把黄⼟。这样,⼟丘被堆得越来越⼤。因为阏伯的封号是“商”,这座⼟丘从此便被称为“商丘”。时候长了,“商丘”便成了这⾥的地名。
时间虽然离阏伯活着的时候越来越远,但⼈们做饭、照明、取暖……⼀⽤到⽕就会想起阏伯。⼤家都乐意把他说成是专门给⼈们造福的神仙,就在那座⾼⼤的⼟丘上建了⼀座庙,⽤泥塑成阏伯的相,供在庙⾥尊为“⽕神”。⼈们把正⽉初七定为⽕神的节⽇,每年这⼀天,⼤家都到庙⾥朝拜,商丘附近的⼭东、安徽、江苏等地的⽼百姓也都来这⾥祭拜。
现在,这座庙有⼈称为阏伯庙,也有⼈称为⽕神庙,过去盖庙时把这座⾼丘削成了⼟台,所以⼈们⼜叫它阏伯台,或叫它⽕神台。
讲述⼈:郭久理,男,53岁、商丘县⽂化馆⼲部。
王伟,男,43岁、商丘县商业局⼲部。
搜集整理:刘秀森
策划:刘⽟杰
编辑:张书豪审核:吴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