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基本知识
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在黄帝即位后到明末清初在汉民族主要居住区在汉文化背景下,以华夏礼仪为中心自然演化形成的一种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传统服装与配饰体系。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继承了华夏优秀的织染工艺,是华夏美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汉”也意味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的过程,与“汉人”的“汉”类似。有关汉服的最早记载,出现在《马王堆三号墓遣册》中,“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这里的汉服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汉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开)、“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下面是深衣制的图片:
上衣下裳制:
齐胸襦裙: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但是仔细分析,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