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②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以增强实力。
④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⑤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
(2)影响:①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③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
(1)内容①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②改籍贯:迁至洛阳的鲜卑贵族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③穿汉服、学汉语: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④改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
⑤仿门第: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⑥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2)意义:①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唐朝盛世局面
(1)“贞观之治”
①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②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盛世”
①原因: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②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3、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1)唐与突厥:
(2)① 东突厥: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3)②西突厥: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4) 唐与回纥: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5)唐与吐蕃:
(6) ①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7) ② “长庆会盟”。
(8)唐与靺鞨:唐玄宗时期,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4、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融合,以议代战
5、历史影响: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6、安史之乱的背景、影响
(1)背景:①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②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
③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2)影响:唐朝由盛转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选官制度
(一)察举制(汉代)
(1)方式: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2)标准:品德,才能。
(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1)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
(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3)标准:家世
(4)影响:①积极:初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消极:后期形成门阀士族政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2、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①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有利于社会重学风起的形成;③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
消极: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发展。
3、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①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②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
影响:①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彼此制约,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③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4、唐代租庸调制的内容及作用
内容:①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
②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作用: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5、两税法实行的背景、目的、内容、意义
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意义: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了解)
1.发展变化
(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
①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道教受到需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
(3)隋朝:需学家提出儒、佛、道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②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亲派。
2.反佛与灭佛
(1)背景:佛教盛行,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反佛: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3)灭佛: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4)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觉到通制
3.复兴儒学
(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内容: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需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文学艺术
(一)文学方面: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
(2)田园诗:东晋陶渊明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等。
(3)南朝骈文:骈文在形式上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式,所以也称“四六文”。
(4)南北朝民歌:以《木兰诗》和《敕勒歌》为代表。
2、唐朝时期:诗歌进入黄金时期 ,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
(二)书法方面:
1、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2、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行书.
3、隋唐时期:代表是颜真卿和柳公权。
(三)绘画方面:
1、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
2、隋唐: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四)雕塑方面:甘肃敦煌莫高石窟、山西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三、科技成果
1、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2、南朝祖冲之,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推演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3、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4、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5、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6、唐朝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7、唐高宗,《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
(一)佛教的中外交流
1、东汉后期到北朝: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
2、东晋法显和唐朝玄奘前往天竺,研学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
3、日本的空海和唐朝的鉴真,促进中国周边国家的佛学传播。
(二)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的表现:
(1)唐首都长安是当时国际大都市。
(2)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大量的使节和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