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构建知识体系 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王文芳 刘成兴】

更新时间:2023-06-03 01:30:21 阅读: 评论:0

注重构建知识体系  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沂南县岸堤镇第一初级中学  王文芳  刘成兴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是知识浩瀚、时间性强、阶段特征明显、知识的横纵联系密切,总体可以说是繁而不乱。但也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和学习的抱怨。一是历史知识信息量大,不好记忆,二是历史知识比较琐碎不好联系,觉得学起来有些无从下手,且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总是找不到等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只停留在简单的死记硬背阶段,而没有深入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规律和知识构建。所以从七年级起,如何用好教材、实现知识的有机整合、知识体系的合理构建、课内知识与现实热点的深化联系、培养历史学科综合能力,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提高学习的效率,就无不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智慧。在历史教学中,以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遵循整合历史知识的若干基本原则,切实弄清各部分历史知识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并注意升华到理性高度加以系统化地分析整理,最终得出规律性和本质性的认识,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多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有利
于学生形成全局观思维,是学历史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之一。下面,就结合我校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谈谈我们的做法和感悟,期望能与同仁们交流探讨,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一、按知新课理清每节课的基础知识,巧妙记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历史课程的功能已开始由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教育逐渐向能力的培养转变,要求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历史学习的要求,指导学生动脑学历史已成为教师必须用心研究的课题。历史基础知识点是历史知识体系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对历史基础知识点的讲述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就不可能建立起历史知识体系!就好比一幢房子,没有地基,这房子也就无从建立!《历史课程标准》对点的基本要求就是准确的记忆,在记忆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理解。例如:在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时,改革的内容很多,总共有六点,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的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
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内容较多,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熟练记忆。这些知识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死记硬背可能有些难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处理好信息的能力,以求达到记忆的最佳效果。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核心是要实现鲜卑少数民族的汉化,使整个鲜卑民族融入汉民族当中,因此,改革的内容都离不开学习汉族文化这个核心。那么这六点改革的内容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汉礼、尊孔、尊老,以孝治国等。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记忆起来就会相对简单,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也在教学中梳理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了历史知识体系中的点。
历史知识点具备以后,需要的就是找出历史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要找到线,掌握线索,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每堂知新课中,我们都要设计一个归纳整合、反思完善的环节,这是为学生及时理清每节课的基础知识、培养历史学科综合能力而展开的整合性认知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小结的过程,就是对历史知识识记、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不断深化知识的过程。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是复杂的,但记忆历史内容如同解数学题一样,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后在公式的指导下理解和记忆。特别是在学生最初接触某一类内容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习方法,一般两三次以后,学生再遇到同类的
内容,就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学习。如历史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著作)+影响;历史事件=背景(或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将复杂的内容简化,形成记忆网络,也就是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逐步扩充、完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在以后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又用到已经掌握了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很轻松地自主学习新知识,教师加以适当点拨指导即可。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效率。
教学中,我们还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总结多种方法加强对同一知识的识记。让学生对学得的知识及其本质属性进行再认识,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归类链接,重新整合。此过程可让学生个体先总结,整合知识点;然后组内讨论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最后由教师引导组间交流,形成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记录在笔记本上。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教材第10课《秦王扫六合》的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引导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归纳后小组交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形式令我眼前一亮,赞赏有加。小组有用图表法归纳的、有用线索法整理的、有一个小组特别有创意:他们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一颗苹果树,树身上写着秦朝二字;苹果树的枝干有五根,
每根枝干上结了一个红彤彤的大苹果,分别写着秦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但其中一个苹果是烂的,因为秦朝在思想方面的措施摧残了文化。知识树使整课内容的重点跃然纸上,一目了然,并深深印入学生脑海。学生形成了归纳整理的习惯后,对许多未授课程都能提前予以归纳整理。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然会得到增强,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二、按主题梳理每个单元的知识框架,纵横归纳。
人教版的历史教材使用单元主题学习的呈现方式,突出的是历史阶段性特征,更好的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既有利于改变“难、繁、偏、旧”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又能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反映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备程度,直接决定所学知识与应试内容建立正确联系的速度,即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速度。给学生孤立、零散的知识与给学生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给学生一般知识与给学生学科的核心知识,其学习效果就大不相同。因此要搞好单元复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必须根据复习目标,抓住历史知识的主题,按照历史知识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对知识优化整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整体化。这样学生学到的就不单
单是零散的历史知识,而是历史的过程、历史的规律,掌握的就是历史学科知识网络。单元复习时,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抓住历史阶段特征进行横向比较
细心的学生一定会明白教材已经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把应该掌握的历史特征概括表述出来,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探求章节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发掘隐性知识,形成各个历史阶段的整体知识体系。例如,复习七年级下册隋唐单元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然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思考,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方面对基础知识进行横向整理,并找出各部分知识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政治上:隋唐通过大一统的实现、从贞观之治到武则天统治再到开元盛世、制度的革新,不仅造就了国家长久统一、政治较为清明,而且为隋唐的繁盛提供了前提和保障;经济上:通过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为隋唐的繁盛奠定了经济基础;民族、对外关系上: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融洽;对外政策开放,对外交往空前频繁,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隋唐走向繁盛与多元;文化上:世界领先,全面繁荣,兼收并蓄,是隋唐走向繁盛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样,在每
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局部问题的整体性指导、思考、实践,使学生逐步树立“局部”中的“整体”意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综合复习作好了准备。 
2、抓住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进行纵向梳理
单元复习时,我们还可以把某类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对同类历史知识中各阶段的主要内容作为“局部”,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纵向梳理。例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上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时,我们围绕“近代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不屈的反抗斗争?”这一个“整体”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这一基本线索纵向串联各阶段的“局部”历史知识,学生小组间经过互相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是近代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过程:(1)18406月至18428月的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0月至186010月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1894年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1900年至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第二是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林则徐虎门销烟(2)左宗棠收复新疆(3)邓世昌等北洋舰队官兵与日军的黄海大战(4)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通过这样的整理与加工,学生弄清了知识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找到“局部”在“整体”中的地位,理清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发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学生掌握知识就变得容易多了。同样,学生也可以对其他单元内容进行类似的整合归纳,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
3、纵横归纳构建立体“知识框架”   
把纵横交错的历史知识构建成知识框架结构时,避免只见大树,不见森林。在分析历史问题的时候,把握“横向分方面,纵向分阶段”的原则,从纵与横的角度去整合历史知识,寻找诸多历史事件发生的“交汇点”,构建起知识的“立体”结构,从而起到综合、高效掌握知识的作用。例如:复习中国近代史上册教材的第二单元时,我们引导学生从近代中国各阶层救国的历史史实、阶段特征、发展过程等显性基础知识和反映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探索历程这一内在联系的隐性线索来构建知识框架,达到了理清知识线索、明确知识结构层次、夯实基础的目的。
三、按专题整合每册教材的知识网络,加强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认清历史试题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我县教研室在编制的每套历史期中、期末试题中,都非常注重对专题知识的考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大多以专题形式出现。这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更能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在每个学期的总复习中,我们都会针对每册教材的不同编排,从一定的切入点入手,为学生有计划地制定不同专题的归类复习,以实现相关知识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综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观点、结论,消除机械、零散学习
的弊端,把学生所学的知识由个体到整体、由平面到立体构建知识体系,把握内在的相互关系,形成客观的、高层次的认识。例如:学习完中国古代史下册内容时,我们就把教材分解为古代政治(包括古代历史沿革、主要政治制度、重要战争、战役等)、古代经济(包括历代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表现等)、民族关系(包括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等)、对外关系(包括历代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的重大事件等)、古代文化(包括科技、文学、艺术、史学等成就)五大方块进行归类整理记忆。
在复习每个专题时,我们都为学生精心设计了学案,学案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学习目标、基础整合、训练提升。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课标的要求,确定好自己的奋斗方向;基础整合部分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设计的知识结构,疏通教材,牢固记忆;训练提升部分主要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检查的形式要求学生解答部分能力题,引导学生逐步从感性的知识向理性知识运用方面迈进,结合所复习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把教材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指导他们的健康成长。
需作说明的是,在学案的基础整合部分,我们多采用初中生最喜欢的一种复习方法——
表归纳法。它能使繁杂的内容简洁化,使重点知识一目了然,实现简化复习程序,优化复习效果的目的。学生一定要闭卷完成教师精心整合构建的知识表格,并使用“双色笔三遍做题法”,把做题过程中拿不准的知识和做错的知识用红笔标注出来。学生只有当难以回忆起书本知识时去翻阅教材,才能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通过对知识的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重点知识,节约复习时间,真正打造历史高效复习课堂。

本文发布于:2023-06-03 01:30: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7270211883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注重构建知识体系 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王文芳 刘成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注重构建知识体系 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王文芳 刘成兴】.pdf

标签:知识   历史   学生   学习   复习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