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历史备考: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点
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答:源远流长;多源性、本土性;呈现出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发展方向;二.早期国家——夏商周时期知识总结:
1.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
答:形成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其突出特征为:
①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
②将国家权力与宗族权力相结合,形成“家国同构”;
③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④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商朝甲骨文卜辞);
⑤等级严格;
2.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经济特征:
答:青铜器铸造处于鼎盛时期,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主要的土地经营方式。
3.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文化特征:
答:甲骨文是一种较成熟的文字;崇尚祖先崇拜;形成礼乐文化(周礼/等级制)
4.西周时期的三大政治制度:
答:分封制(权力分配)、宗法制(权力继承)、礼乐制(权力认同)
5.西周分封制知识总结:
(1)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主要按照血缘关系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宗亲,受封诸侯具有四大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3)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4)评价:
①积极:周王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逐渐形成华夏国家认同;西周各封国与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
②消极: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易导致分裂割据。
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总结: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总特征:大变革、大转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对社会转型的作用?
(1)经济:
①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②土地制度:从井田制下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③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政治: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各国变法,郡县制、官僚制出现。
(3)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4)阶级:奴隶主贵族没落,士阶层和地主阶级崛起。
3.重农抑商政策何时提出?有何表现:
答:战国时,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表现:政治上贬低商人地位,不准商人做官;经济上限制商人经营范围,重征商税。
4.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的变化有哪些?
(1)政治局势:由分裂到局部统一;
(2)政治制度:逐渐走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3)权力结构: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奴隶主阶级衰落,地主阶级壮大并逐步掌握政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4)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的加强。
5.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1)为什么会有“百家”?
答: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分化,代表不同阶层主张(奴隶主阶级、工商业者、新兴地主阶级、农民阶
级)。
(2)“争鸣”争的到底是什么?共同目的是什么?
答:争的是社会改造方案,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安抚人心。
(3)“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答:思想自由且多元。
(4)举例说明诸子百家思想之间有何关系?
答:相互吸收、借鉴、融合,如荀子提出隆礼重法。
6.百家争鸣在试题中常出现的关键词语总结:
(1)儒家:
①民本(重民、爱民),仁政、德治;
②关注现实,社会责任感(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
③道德教化(孝悌,舍生取义);
④等级秩序、名正言顺;
⑤包容性,与时俱进;
(2)道家:休养生息、避世归隐(隐士)。
(3)法家:君本、大一统、农战。
(4)墨家:小生产者、古代科技、侠文化。
四.秦汉时期知识总结:
1.秦汉时期通史阶段特征:
(1)总特征: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发展,奠定后世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3)经济:由汉初休养生息到武帝时期经济集权。
(4)思想:由多元到统一,武帝以来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主流。2.秦朝政治制度相较于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答:(1)权力由尚未集中发展到高度集中(君主集权、中央集权);
(2)由贵族政治转为中央任免的有任期的官僚政治。
3.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答:(1)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奠定中国疆域;(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影响深远;(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开拓边疆,促进民族交融,强化华夏认同观念;
4.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了哪些强化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1)政治上: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在地方实行推恩令、设刺史等加强中央集权。选官: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
(2)经济上:改革币制(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重农抑商,盐铁官营,调剂物资、平抑物价;
(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一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军事上:北击匈奴,解除北方边患;设河西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
5.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答: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古代人民的主观努力。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阶段总特征:民族交融;逐步走向统一;
(1)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内迁,掀起民族交融高潮;
(2)政治:国家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相对削弱,士族专权;
(3)经济:北人南迁,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基;
2.东晋士族政治(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
答: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皇帝需要获取士族支持以维护统治。
3.民族交融的史实:
(1)少数民族内迁黄河流域,推动游牧民族与北方汉人交融(学习农耕);北人南迁,与南方少数民族交融;
(2)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典章制度;
(3)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实行汉制,移风易俗(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通婚)
②意义:推动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为国家统一和隋唐盛世奠基。
六.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总特征:封建社会的盛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1.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制度创新对后世国家治理影响深远;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江南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文化: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多元开放,兼收并蓄;影响深远,形成中华文化圈;
4.民族:民族政策开明,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5.对外: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二)如何评价科举制?
1.积极:
(1)打破士族对仕途垄断,扩大人才来源和统治基础,社会流动性加强;(2)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3)选拔更加公开公平,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
(4)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5)为其他国家所借鉴,成为世界范围文官选拔的重要方式;
2.消极:明清时期日益僵化,束缚思想,对科技、社会进步产生消极作用。(三)唐朝的思想文化:
1.思想: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丰富中华文化内涵;
2.唐文化特点:
(1)多元性:既重法度,如颜真卿的楷书体现盛唐雍容大度;又有狂放不羁的草书;
(2)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如吸收佛教文化;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四)唐朝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要史实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