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完整版

更新时间:2023-06-03 01:06:03 阅读: 评论:0

中国古代史
一、半坡、河姆渡聚落
1、半坡:陕西西安、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彩陶
2、河姆渡:浙江余姚、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黑陶
3、共同点:使用磨制石器、从事原始农业、制造陶器、定居
二、春秋战国是社会转型或社会大变革的原因
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地主、农民两个阶级)
2、思想:百家争鸣
3、政治:诸侯争霸、各国竞相变法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前356年君主:秦孝公
内容:集权:推行县制;编制户口;
富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
强兵:奖励军功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因: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启示:要改革创新,要顺应历史发展
四、孔子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主张
1、地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核心思想:仁、礼
3、教育主张: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作用: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成为古代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对世界影响深远
五、战国诸子百家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儒家:孟子,仁政(核心),民贵君轻(自汉武帝后成为统治思想)
法家:韩非子,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治国理论)
道家:庄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六、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新)中央:皇帝制、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郡县制
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思想:焚书坑儒军事:派蒙恬出击匈奴,秦长城(西:临洮东:辽东)
七、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政治:颁布推恩令(主父偃),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中央司隶校尉、地方刺史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作用: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儒家思想成为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盐铁官营民族:张骞通西域(前138 前119)西域都护(前60)对外: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八、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鲜卑族核心:汉化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
内容:迁都:494年由平城迁往洛阳;实行汉化政策:穿汉服、学汉语、与汉人通婚
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九、科举制
创立:隋朝(隋炀帝)唐朝完善:增加考试人数、殿试、武举宋:重文轻武国策,士人地位提高明清:八股取士
标准:才能
评价:便于在全国范围选拔人才,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为读书人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给社会带来了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
十、贞观新政内容
政治上:完善隋朝的科举制;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法律上:《唐律疏议》;教育上: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吸取隋亡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任;隋朝繁荣为唐奠定基础,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采取了措施。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开放的对外政策;交通发达;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以和平交往为主;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双向性。
十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控制军权;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政治:强化君权;将相权分解为行政、财政、军事。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
财政:集中财权;北宋设转运使,少部分地方开支,全部运交中央
评价:积极:有利于维护统一与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导致积贫积弱的局面
十二、忽必烈改制
忽必烈改制
内容:政治: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地区)。
经济:推行重农政策。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文化:提倡儒学,在中央设立专门讲授儒学的学校国子学。
作用: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十三、三大发明的影响
1、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朝代北宋,意义:对传播知识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指南针:发明朝代宋代,经阿拉伯人人传入欧洲,意义为新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3、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时间唐末,广泛应用于军事时间宋代,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
十四、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设立锦衣卫和廷杖制度;明成祖设特务机构东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阻碍了科学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评价: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于统一调配资源,推动了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但明清专制皇权膨胀,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十五、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原因(1)对外闭关锁国,对内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鄙薄科学技术,严重摧残近代文化因素的萌芽
(2)在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
(3)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推行鸦片贸易。
中国近代史
一、四次近代化探索(旧民主主义革命)(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代表: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核心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内容:1、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2、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3、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李鸿章)、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汉阳铁厂(张之洞)
评价: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科技,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但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失败标志: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失败根本原因:只学习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
2、维新变法
背景: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兴起(序幕):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
发展:严复《天演论》宣传进化论
高潮: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内容:发展农工商也,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废除八股文,开设新式学堂
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结果: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谭嗣同
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失败原因:
失败原因: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顽固势力的强大,改良不符合国情
3、辛亥革命
革命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旗帜: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革命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主力:新军
革命结果: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评价: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消极: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4、新文化运动
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口号:民主、科学阵地:《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主要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文学革命代表作: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第一篇白话文小说鲁迅《狂人日记》
性质:资产阶级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
5、文化教育
①1898年光绪帝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②1904年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③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制④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申报》;⑤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1897年商
务印书馆。
6、社会生活
照相技术、电影、辛亥革命后剪发辫、易服饰(中山装、旗袍)、改称呼(先生、君)。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
背景:帝国主义侵略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中心:前期:北京后期:上海主力前期:学生后期:工人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释放被捕学生;
性质: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意义: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共产党建立提供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党的三次重要会议(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中共七大)
1、中共一大
背景: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出现;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时间:1921年7月23日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李、陈未参加)
内容: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当前任务:领导工人运动;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意义:中共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2、遵义会议
背景:长征途中、国民党对红军进行围剿
时间:1935.1 地点:贵州遵义
内容: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标志着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3、中共七大
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地点:陕西延安时间:1945年
内容: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制定党的政治路线;通过新党章,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中共七大是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党的史册;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启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二、长征
长征(重点)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时间:1934.10---1936.10
出发地:江西瑞金转折:遵义会议(重点)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四渡赤水
跳出敌人包围圈:巧渡金沙江
初步胜利:1935年陕北吴起镇会师最终胜利:1936年甘肃会宁会师(一二四)
长征意义:长征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保留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干,沿途播下革命种子;构成了长征精神(革命必胜信念,艰苦奋斗精神、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三、西安事变
时间:1936年12月12日地点:西安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目的:逼蒋抗日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中共主张:以民族利益为重,主张和平解决,并派周恩来到西安谈判
结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和平解决的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作用:成为时局扭转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四、抗日战争胜利
时间:1945.8.15 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
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毛泽东发起对日寇最后一战抗战胜利意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胜利原因:根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与支援;爱国华侨的大力支持
五、国共关系
两党关系变化:合作(国民革命时期)-----分裂(十年内战时期)------合作(抗日战争时期)---分裂(解放战争时期)
决定两党关系的主要原因: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1、国共第一次合作
时间:1924----1927年原因:主要目标是反帝、推翻军阀统治
开始标志:1924国民党一大结束标志: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合作结晶:黄埔军校(1924年校长:蒋介石;总理:孙中山;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北伐战争胜利(1926年;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铁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结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2、国共第一次破裂
时间:1927---1937年原因:阶级利益不同
开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结束:七七事变
共产党探索:攻打城市:南昌起义(第一枪、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秋收起义(失败后转向农村)----------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探索革命道路开始的标志)------井冈山会师(朱、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国共第二次合作
时间:(1937---1946)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初步形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最终形成:七七事变
成果: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敌后战场:百团大战抗战胜利
破裂标志: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4、国共第二次破裂
时间(1946---1949)原因:阶级利益不同开始:全面内战爆发结束:解放军占领南京
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中国现代史
一、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
1、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
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1953---1957年
内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设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长江大桥、克拉玛依油田、新藏、川藏、青藏公路
意义:形成近代以来规模最大的工业化浪潮,为我国建立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

本文发布于:2023-06-03 01:06: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725563638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中历史知识点完整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中历史知识点完整版.pdf

标签:中国   革命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