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2019年中考---中国古代史部分知识点汇总
一、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点: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社会的开端
1、政治:
西周:分封制(目的、内容、作用)
齐桓公首霸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军政,发展生产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东周春秋争霸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
争霸的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出现了疆域较大的国家
有了统一的趋势。
①“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②混战: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无力抗秦
背景:春秋以来,出现了地主和农民,地主阶级要求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
经济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战国七雄③商鞅变法内容奖励耕战
前356年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秦孝公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④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后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
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2、经济:
①铁农具的使用:春秋时出现,战国时扩大
②牛耕的推广: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时进一步推广,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③水利兴修:都江堰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于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3、科技文化
①文字甲骨文比较成熟的文字,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秦朝:小篆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封建正统思想
⑤思想:孔子大教育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要谦虚好学《论语》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能相互转化
老子《道德经》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战国儒家:孟子,“仁政”,反对一切战争,有“可持续发展”思想
“春秋无义战”
道家:庄子,“无为而治”
百家争鸣法家: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被秦国国君所欣赏
春秋兵家:孙武,《孙子兵法》(世界最早的兵书)
二、秦汉时期
时代特征:我国封建专制制度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统一和强盛时期。
1、政治:
秦朝:前221-前20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军政大权
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推行郡县制
巩固统一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推广隶书。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北击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开发岭南修灵渠
2、对外关系
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张骞出西域
(汉武帝)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作用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意义:有利于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
流,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3、秦汉文化
造纸术发明:西汉早期,世界最早;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改进:东汉蔡伦,“蔡侯纸”
数学名著:东汉《九章算术》
科技地动仪:东汉张衡,世界公认最早的测定地震方向的地震仪器
华佗:“麻沸散”;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五禽戏”
医学家(汉朝)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作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内容: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评价: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时代特征:政权分立北方民族大融合
1、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
北人的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
背景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孝文帝迁都洛阳
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鼓励与汉族联姻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学汉礼,尊孔,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2、魏晋南北朝文化
数学: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
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科技农学: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地理:郦道元《水经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
书法:“书圣”王羲之(东晋)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四、隋唐时期时代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1、大运河,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开通大运河中心、起止:洛阳;涿郡、余杭(P3地图)
(隋炀帝)地位: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唐太宗“贞观之治”措施
政治:戒奢从俭,合并州县,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唐玄宗“开元之治”措施:重视吏治;任用贤臣(姚崇);提倡节俭
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诞生: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隋)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隋唐科举制完善: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唐玄宗:诗赋成为考试内容
改善了用人制度
影响: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消极: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废除: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
2、开元盛世
政治上:唐玄宗“开元之治” 任用贤臣(姚崇)重视吏治提倡节俭
经济上:农业:水稻育秧栽培江南地区是主要粮食产地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从西域传入;饮茶之风盛行。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手工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3、民族关系
加强边疆管理:唐太宗和武则天设管辖西域的机构
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吐蕃(藏)中宗时,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结合
4、对外关系
中日:日本来华:遣隋使、遣唐使;唐人赴日:高僧鉴真最有影响
中印:唐朝称印度为天竺,唐杰出的使者是玄奘,著有《大唐西域记》
5、文化
建筑:隋朝李春营建赵州桥,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白居易:诗歌要反映现实
书法:颜真卿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时代特征: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民族关系进一步融合
1、政治:政权由并立到统一
南宋的建立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后定都临安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世祖)都:大都
1276年,元统一全国,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2、民族融合(第二次高潮)
汉族人外迁,开发边疆
①表现边疆各族内迁
契丹、女真等族汉化
元朝时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②影响:大规模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3、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自然条件较好;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表现
引进推广占城稻,提高了粮食产量
农业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
茶树的栽培有了很大发展:
丝织业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
手工业棉织业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
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浙江哥窑的冰裂纹瓷器
北宋景德镇后来发展成瓷都
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局世界首位,广州、泉州较发达
商业都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南宋时改名为临安)
商业大商港:广州、泉州;中国商船活动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
海岸
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货币: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活跃。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3、文化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比欧洲早四百年
科技指南针北宋: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火药唐中期:记载火药配方
唐末年:开始用于军事上
宋元:广泛用于战争
史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内容:从战国到五代;体例:编年体通史
宋词:宋代主要文学形式; 代表人物:李清照、辛弃疾、苏轼
六、明、清(前期)
时代特征:君权进一步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政治
(1)明朝1368——1644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 改革行政机构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设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加强君权 实行削藩政策:削夺藩王的权力,进一步强化君权 八股取士: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读书人考中做官后,
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郑和下西洋 概况:1405至1433年前后共七次,到过亚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
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
巩固国家对外措施 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时间:明中期
戚继光抗倭(日本)重要战役:台州九战九捷
结果:东南沿海倭寇被平息(2)清朝1636——清朝前期(1840年)
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我国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加强君权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大兴文字狱 后果:加强思想控制,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人才,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
会的发展和进步
明朝后期,荷兰侵占台湾
收复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清朝加强对台控制
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
的东南海防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
手里戚继光是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