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东省中考中国历史考纲知识点归纳(部编)1

更新时间:2023-06-03 00:28:16 阅读: 评论:0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夏商周
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考点1: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距今时间:约70万-20万年。
3.生产生活制作并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过群体生活:已学会使用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考点2:半坡、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1.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的陕西西安半坡村带(黄河流城);
种植作物:粟(黄河流城是投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居住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制作并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作彩陶(鱼纹)
2.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种植作物水稻(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
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在遗址内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会制作陶器。
3.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3课 远古的传说(考点3: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     
1.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
(1)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子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2)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3)受封者可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3.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考点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用)     
1.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
(1)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投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考点5:青铜工艺的成就)
1、青铜器
出现:黄河流域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
数量增多、种类丰富:商朝    用途:饮食、祭祀及军事
构成及方法:掌握铜、锡、铅的比例采用“泥范铸造法”
商朝青铜精品: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考点6: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1.商鞅变法背景:
铁制工具、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
2.商鞅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商鞅变法的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1)政治方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方面:(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国富)
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3)军事:(使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兵强)
①奖励军功,对有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获得官爵的途径)
5.商鞅变法的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①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社会才能进步;
②改革会遇到困难和阻力,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第8课  百家争鸣(考点7 :老子和孔子以及“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1.思想主张:①人们应顺应自然;②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道家经典:学说中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1.思想主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政治主张: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教育成就: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5.孔子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孔子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各学派之间相互辩论相互影响。)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①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②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不同学派,各陈劝说,相互抨击,取长补短。
2.诸子百家
①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任用贤能,提倡节俭;
②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战争”;
③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为系社会秩序。
④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⑤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⑥春秋末期兵家学派创始人孙武《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观点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不同的思想、政治观点,相互抨击、辩论,也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成为“百家争鸣”。
4.百家争鸣的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考点8: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1.秦朝建立: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统一的意义:秦的统,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内容: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管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2)作用: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2)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3)统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4)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派人开凿灵渠。
(5)军事: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5.疆域:秦切的疆域,尔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考点9:陈胜吴广起义)
事件:陈胜吴广起义(革命首创)
1.时间:公元前209年  2.(揭竿而起)地点:大泽乡  3.领导人:陈胜、吴广 
4.直接原因:在大泽乡遇雨误期  5.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6.结果:没能推翻暴秦的统治
7.意义/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8.起义政权: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9.起义结果:起义失败,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10.起义影响: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平息,其中项羽、刘邦的起义军队逐渐壮大,分别于秦军作战。
11.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在刘邦起义军的包围下,秦朝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考点10: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1.措施
1)政治: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使国,由垦帝制定封号,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建立刺史制度派制史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来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2)思想文化:
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作为教材,偶士进人各级政权机构。
(3)经济:汉武帝将铸币权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铁钱;
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2.作用: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人鼎盛时期。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考点11: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张赛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经过: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賽第一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来到长安。

本文发布于:2023-06-03 00:28: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7232961903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19年广东省中考中国历史考纲知识点归纳(部编)1.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19年广东省中考中国历史考纲知识点归纳(部编)1.pdf

标签:统一   学派   全国   主张   中国   建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