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高二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

更新时间:2023-06-03 00:15:23 阅读: 评论:0

高二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
改革目的
为了革除鲜卑旧俗 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 巩固北魏的统治 顺应历史的潮流
期望能克服中原,将鲜卑族的落后文化与中原的先进文化相结合,发扬鲜卑族
改革措施
孝文帝改革触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整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进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增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
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
第四,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取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
1.迁都洛阳(494年)
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
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复原汉族礼乐制度。
采取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迁都以前:进行政治经济的改革,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迁都以后:改用汉语;穿着汉服 改汉族姓氏(如:拓跋—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 采取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 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
政治及经济方面
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由于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
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畜生,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进程。习惯与文化
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
改服装第一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於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这样一来便可绝代人故土之恋;反之,若不如此,鲜卑终没法成为中原士族。
禁胡语孝文帝实行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行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
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以下是一些例子:
拓拔(皇族)→元姓、独孤→刘姓尊孔子孝文帝迁都洛邑後,立刻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又给予孔子後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可以连续祭奠这位伟大的先人。
推行均田制
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士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原和发展。
设立三长制: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徨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推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露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固,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改革了本来赋税征收上的缭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北魏孝文帝制定官吏俸禄制,整理吏治。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
迁都洛阳
统治中原的需要。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肯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低,并依照门第高低来提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取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增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作用:增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本文发布于:2023-06-03 00:15: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7225231882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二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二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pdf

标签:鲜卑   农民   文化   土地   国家   俸禄   洛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