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更新时间:2023-06-03 00:02:26 阅读: 评论:0

必背知识点:
西周分封制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分封原则与对象: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功劳大小,将宗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
权力与义务:权力,诸侯有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可以建立诸侯国,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意义:稳定了周初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
分封制下的贵族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不断进行混战;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根本动力),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文化上:百家争鸣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
1.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2.加速了统一进程;3.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商鞅变法
背景:(可参考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经济上);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不断进行混战,为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政治上)。
内容:
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
役;3.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意义: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百家争鸣
定义: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三公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统领,但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以上两项制度体现了专制主义)
3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这体现了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3统一度量衡。(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4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通往全国的道路。
5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建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休养生息政策
原因:1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2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
内容:1解甲归田2释奴为民3鼓励生产4轻徭薄赋
意义:使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文景之治
内容:1提倡以农为本。2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3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4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政治上:“推恩令”的实施,建立刺史制度
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太学,教授五经。
经济上:盐铁官营,统一铸造五铢钱,均输、平准。
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意义: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起到了促进作用。
丝绸之路
路线:以长安为起点,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欧洲。
“出口”:汉朝的丝绸、漆器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
“进口”: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
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1西晋灭亡后,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2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表现:
农业上,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
手工业上,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商业上,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南朝时,海外贸易也比较发达。
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1.迁都洛阳;2.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实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表现:内迁民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内迁民族与汉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内迁民族大多使用汉语,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民族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发布于:2023-06-03 00:02: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7217461882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民族   全国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