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整合

更新时间:2023-06-02 23:54:45 阅读: 评论:0

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整合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一、政权更替
1、三国鼎立,魏蜀吴。
2、西晋统一
(1)八王之乱,削弱中央集权,北方遭破坏,导致北方长期战乱。
(2)五胡内迁:民族融合与民族矛盾交织。
3、东晋十六国,分裂、动荡;前秦曾短暂统一;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4、南北朝并立,北魏曾统一北方,进行汉化和封建化改革,推动社会转型。
5、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
二、门阀士族
1.特点:魏晋时期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世家大族。
(1)政治上:世代担任重要官职,把持朝政;等级严格,标榜门第。
(2)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发展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不向国家缴纳租赋。(3)社会生活上:社会地位高人一等,排除庶族寒门。
2.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选官制度,各地设中正官查访评定推举人才,逐渐以门第为标准,被士族把持。
三、南方经济开发
1.原因:
(1)生产力发展。(根本)
(2)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工具、技术,充实劳动力;(主要)
(3)自然条件优越;
(4)南方相对安定;
(5)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2.表现:土地面积增加;作物品种增加;农业技术进步;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繁荣。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1.措施:
(1)政治上:迁都洛阳,减轻变法阻力,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学习汉族官制,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依据人口和年龄授田(无主荒地),收取租调。
(3)文化上:穿汉服、改汉姓、讲汉语。与汉族通婚,尊崇儒学。
(禁胡服、断北语、禁北葬)。
2.影响:
(1)缓和矛盾,稳定秩序,巩固统治。
(2)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3)促进文化发展与文化交流,扩大儒学影响力。
(4)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汉化,推动社会转型。
(5)为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奠定基础。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政权更替
(一)隋朝
1、建立:杨坚581年建立,定都长安;589年统一全国。
2、建设:广建仓库(政府建设与民间义仓相结合);兴建洛阳;开通大运河。开通大运河影响:贯通南北水运交通;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3.隋朝灭亡
(1)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滥用民力,三征高丽,穷兵黩武。(2)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二)唐代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都城为长安。
2、初期建设
(1)贞观之治: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出现政治开明局面。
(2)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持续繁荣。
(3)开远盛世:唐玄宗时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3、古代盛世归纳
(1)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①吸取前代教训。
②社会环境: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③统治者的个人才能,勤于政事。
④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⑤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政治上:改革机构,整顿吏治,重用贤才,虚心纳谏,民族政策开明,对外政策开放。
经济上:发展生产,减轻负担,轻徭薄赋,奖励农桑。
文化上:发展文化,重视教育。
(2)盛世的相似表现
①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②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③思想活跃,教育发展,文化艺术繁荣。
(3)盛世的认识:盛世之下,仍然存在剥削压迫和社会矛盾,甚至农民起义。
3、唐朝灭亡原因
(1)唐朝后期,统治者沉湎享乐,政治腐败。
(2)藩镇割据,尾大不掉。
(3)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4)农民起义加速瓦解。
二、隋唐的民族政策(开明,多样,灵活务实)
1、武力征服(突厥);
2、设专门机构管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友好交往、会盟(主流)。
4、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经济文化交流)
5、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自主管理(靺鞨)。
6、唐太宗对沙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被称为“天可汗”(体现华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三、藩镇割据与安史之乱
1、原因:地方节度使权利扩大,藩镇割据。
2、影响:一方面,地方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藩镇割据,削弱国力,阻碍和破坏社会经济发展,安史之乱是唐代由胜转衰的标志。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藩镇从经济、军事等方面支持朝廷,藩镇之间相互牵制在较长时间内未形成绝对力量,藩镇割据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后期的统治。
四、隋唐的经济
1、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唐代曲辕犁是古代犁耕技术成熟的标志;筒车汲水灌溉);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开垦荒地,耕地面积扩大。
2、手工业:纺织业私营规模扩大(官营占主导);陶瓷业,白瓷、青瓷、唐三彩(陶器)
3、商业:
(1)实行坊市制,“坊”是住宅区,“市”是贸易区,贸易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
(2)唐代晚期出现夜市。
(3)出现早期金融机构“柜坊”,出现“飞钱”。
(4)海外贸易规模扩大。
(5)城市发达,长安、洛阳为国际性大都市。
4、经济重心南移:隋唐时期,南方发展迅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苏湖熟、天下足”。
影响: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文化重心南移)。南方饮茶之风、妈祖文化传到北方;南方学校多,南方书籍印刷、售卖多;高级官吏和宰相出自南方多。
第7课 隋唐制度创新
一、三省六部制
1、内容:中央设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具体政务。
2、特点:分工明确、分散相权、相互牵制
3、影响:
(1)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中枢决策程序规范化、制度化。
(3)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4)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科学性,减少决策失误。
(5)一定程度节制君权。
4、演变:
(1)唐中期设“政事堂”(中书门下)为三省共同议政机构,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2)临时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头衔参与议政,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二、科举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平民有机会当官)
1、内容:公开报名,考试选拔,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以进士科明经科为主;唐中期增殿试,日趋完善。
2、影响:
(1)有利于选拔人才;
(2)扩大选拔范围,扩大统治基础。
(3)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4)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5)形成社会重学风气。
(6)体现一定的社会公平性。
三、均田制:
1、内容:政府将无主荒地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给农民,分露田和桑田,政府收取一定租税。唐代授田年龄变小,还田年龄变大,更有利于农民。
2、影响: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统治。限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地主;开垦荒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四、租调制(魏晋):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税制度,征收田租和户调。
五、租庸调制(唐初):
1、内容:与均田制适应,除租调外,可纳绢或钱代替徭役,称为“庸”。
2、影响:减轻负担,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有利农业发展,保障财政收入。
六、两税法(唐中后期)
1、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政府可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2、内容:
(1)按人丁和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2)一年分夏、秋两次纳
税。
3、影响:
(1)缓和矛盾、稳定秩序、巩固统治。
(2)简化赋税,减轻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3)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制度,减轻对百姓的控制(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4)对后世赋税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七、府兵制(唐初期):
与均田制相结合,兵农合一,平时为农,战时为兵,武器和粮草自备。
八、募兵制(唐中后期)
1、原因:均田制破坏,府兵制无法实行。
2、特点:职业制,长期训练,政府提供军饷和武器装备。
3、影响:
(1)减轻百姓负担,有利农业生产。
(2)增强军队战斗力。
(3)消极: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容易导致地方军阀割据。
第8课 魏晋隋唐时期思想文化
一、思想
1、总特点: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化特征。魏晋时期佛道兴起,三教并行;隋唐时期三教合流(儒佛道相互借鉴、相互吸收融合),三教合归儒。
2、儒学(忠孝、伦理、道德):佛道兴起,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儒学吸收佛道思想获得新的发展,正统地位虽受冲击但较为稳固;韩愈提出儒学复兴,以巩固儒学主流地位。
3、道教(清修、羽化成仙):东汉末年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唐代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受推崇。
4、佛教(因果报应、转世轮回):东汉传入中国,发展迅速;佛教吸收儒道思想,主动适应中国社会,佛教本土化;多次兴起反佛运动受冲击,但未根本遏制。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23:54: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721285638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整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整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经济   发展   社会   政府   扩大   文化   农业   统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