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一中校本课程讲义
有趣的哲学命题
(一)知识就是金钱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整天忙于各种研究,生活过得相当窘迫,而米利都是一个商业城市,许多人过着优越的生活,享用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奢侈品,以致于有些没有眼光的势利小人时常嘲笑他,说他尽做些没用的事情。泰勒斯对这些人说:“你们可以认为我没用,但要说知识没有,那就大错特错了。”
没过多久,他就找了个反击的机会。有一年,由于天气不好,橄榄歉收,许多做橄榄油生意的商人都有些心灰意冷。但泰勒斯经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天象,认定来年会风雨顺,橄榄将大获丰收。第二年开春后,泰勒斯不动声色地租下了米利都的全部榨油机。等到橄榄收获季节到来时,他靠高价出租榨油机便狠狠地赚了一笔钱。就这样,他用事实告诉人们:哲学家只要想赚钱,便能赚很多钱。
(二)“本来无一物”
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要选择继承人,特命每个弟子作一首诗,以考察对佛家教义的理解。开始时,弟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笔。只有神秀思考数日之后,写下这样四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诗以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的传说为据,表示要使自己象菩提树、明镜台那样洁净,一尘不染。当时有一个挑水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后,很不满意,于是在旁边又写了四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位和尚认为他这个人根本就不是“物”,也无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广而言之,世界上“本无一物”,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也无什么尘埃,亦无所谓污染。
弘忍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心领神会,掌握得好,于是决定把衣钵传给他,他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和尚。
辩证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即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不论你看见没看见,或承认不承认,它都铁一般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慧能和尚否认物质的存在,认为“万事皆空”、“四大皆空,”而只有佛家信念的存在,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三)“我不是我了”
在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一次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很久,这个人总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没钱可还,便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当初借钱的我了。”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打了他一记耳光。赖账人要去见官告状,这位邻居也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否认了相对静止,否认了事物质的稳定性,从而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这是典型的不可知论,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运动是绝对的。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事物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静止
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静止是相对的。不承认相对静止,否认事物质的稳定性,也就无从认识事物。
(四)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人能不能追上乌龟中呢?”大家听到如此发问一定会觉得太可笑了。不过,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芝诺确实提出了这类问题,并论证说“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是全希腊跑得最快的快腿。据说在特洛伊的战将赫克托耳杀死了阿基里斯的朋友帕特洛克勒之后,阿基里斯在为朋友报仇中,以“快腿”的优势刺死了败逃中的赫克托耳。就是这样一位“快腿”,芝诺却论证他追不上乌龟。芝诺提出,龟先行,阿基里斯在赶上龟以前,必须首先到达龟的出发点,而在他追至这一点时乌龟又爬行了一段路程,于是阿基里斯又必须赶上这段路,而此时龟又向前爬行一段路。这样一直追赶下去,虽然愈追距离愈近,但阿基里斯却始终追不上乌龟。
为什么说芝诺的论证是错误的呢?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分析过芝诺的论证,他说:“认为在运动中领先的不能被赶上,这个论断是假的,因为当它领先时是不能被赶上的,但如果允许它可以越过规定的有限的距离,那么它也是可以被赶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了芝诺观点
的一个要害的问题,就是:先给定了一个不允许最快的超过规定的有限的距离的前提。事实上最快的可以越过有限的距离,从而超过最慢的。显然芝诺只承认两个彼此分离的不同的时空点,而否认它们之间的互想联系,进而否认运动的真实性,这无疑是片面地强调了时空的无限可分性,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五)庄周梦蝶
庄子为了论证自己的“齐万物而为一”观点,在其《齐物论》中讲了一个著名的“庄周梦蝶”的寓言,他讲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是说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真像一只蝴蝶飞来飞去,很得意,可是一觉醒来还是庄周自己。庄周对此产生了疑问,究竟是庄周何等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他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然而又不得不承认与蝴蝶是有区别的,但这种区别只是一种物的变化。在庄子的道学看来,世上什么都是一样的,也就是所谓“齐一”的。梦也好,醒也好,庄子也好,蝴蝶也好,究竟是什么,根本不必去追究,事物的彼此差别都只是相对的。从“道”的角度观察事物此也是彼,彼也是此,没有确定的界限,所以,诸如此类的问题是任何人都搞不清楚
的,是非曲直是无法判断的。从哲学上说,庄子的观点是一种根本否认客观事物标准的错误观点。
为什么说庄子的观点是错误的呢?从我们的实际观察而言,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彼此相互联系着的,但是,这种联系是有区别,有差异的联系。换句话说,任何联系都是有着自身特殊性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她正是由于是这样一种联系,才使客观世界显示出具体生动而丰富多样的景象。人做梦可在梦幻之中把自己与曾经历过的任何事物联系在一起,但是,这种联系是不能否认事物的彼此差别的,更不能怀疑客观事物具体存在的确定性。我们绝不能说,人梦到了“飞机”、“火车”,就像庄子所说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混淆彼与此的性质,用主观想象任意代替客观事物区别的确定性,否认客观事的标准。如果这样做就会闹出笑话,像庄子所讲的寓言那样连是庄周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都弄不清楚了。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十分有害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种认识的是与非,要看它是否合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只有通过实际的鉴别和检验才能确定。庄子把是非标准看作是纯主观的,相对的,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以这种哲学为指导必然会在实际生活中取消客观标准,主观任意行事,从而导致怀疑一切的怀疑论和诡辩论,给具体工作带来损失和危害。
(六)猫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吃老鼠
“猫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吃老鼠”,这是恩格斯讽刺神学目的论的一句名言。神学目的论最初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来的。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某种目的所决定的,“把一切特殊事物都安排在最好的位置”。近代这一学说最著名的代表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和沃尔弗。他们认为,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单子”,而“单子”的“生、灭”都上帝的意志决定的。多种多样的“单子”构成了千差万别的事物。而全部“单子”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宇宙中良好的秩序。这是由上帝根据“充足理由”,“合乎目的”地安排的。既然这个世界是上帝在无数个可能的世界中选择出来的,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最理想的社会,一切都是最好的。连邪恶都是最好的。邪恶的存在可以衬托善,可以使善更善。因此,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目的的。
恩格斯辛辣地讽刺了他们的这种唯心主义的说教:“猫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就是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而事实上,在整个客观世界中,任何一种事物或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与它有内在联系的另外一种或一些现象所引起的;而这一事物或现象的出现又必然引起与之有内在联系的其他事物或现象的变
化。这就是原因和结果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客观世界当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对于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平常有人说我们的工作没有结果,而实际上不过是我们的工作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而这种现象本身就是结果;还有些现象的原因我们没有找到也并不能说这些现象没有原因。这种因果联系既不是任何一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也不是任何一处超自然的神秘的力量控制着,更不是神的意志。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尽管我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发展出现有利于我们工作的结果,但我们却不可能超越客观现实,人为地去创造各种原因和结果。
在自然界,猫是老鼠的天敌,狼是羊的天敌。但这些物种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是因为目前自然界存在着使它们能够生存的条件;这些物种不能无限制地繁衍又是因为客观世界存在着许多控制它们生存的因素。自然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各个物种不断地适应着这种变化,于是引起了生物的进化;不适应条件变化的物种就濒于灭绝。这一切都是自然选择、生存竞争的结果,认为有一个万能的上帝创造了一个物种又使它灭绝显然是说不通的。因此,我们把绝不能客观事物中的因果联系归结为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的上帝。
(七)丽姬不美
“丽姬”是古代传说中的美女。那么丽姬美不美呢?人们都可根据一般生活常识肯定回答“美女当然是美的。”可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却一反常人的看法,提出了“丽姬不美”的命题。
庄子的观点是:人们都认为“丽姬”是美丽漂亮的,可是鱼儿见了刀子就赶紧潜到水底下去了;鸟儿见了她赶快高高地飞走了;麋鹿见了她也惊慌地跑掉了,所以结论是:丽姬不美。他还指出,人、鱼、鸟和鹿究竟谁懂得真正的美是相对的。对此,人无法获得确定的正确的认识。我们不能否认庄子“丽姬不美”的命题看到了事物的区别是相对的这一事实。世界的事物不能孤立地存在,“丽姬”在人的眼里是美丽的,但对于惧怕人的动物来说,见到任何人都会被吓跑的。从这一点来看,庄子是比较讲究思维的灵活性的哲学家。可是庄子片面强调了事物区别的相对性,否定了区别的确定性。灾是错误的。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诡辩论的哲学观点。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要看到任何具体事物都有其自身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就拿“丽姬”来说,在人的范围内她是美的。这种美,在人看来是确定的。不能用动物惧怕她而跑掉这一点来否认她是美的。庄子的论据是站不住脚的。这一命题的基础,是否认了人和动物区别的“确定性”,把人的“美”与动物惧怕人混为一谈。它的实质,是宣告人们不可能认识事物的具体内容,是一种不可知论,是一种主观主义和诡辩论。
(八)“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
在公元前五~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诡辩论者欧布里德等人提出了如下哲学论题:一粒谷子是否可以形成一堆谷子?少一根头发能否成为一个秃头?这就是西方古代哲学跑上的饶有趣味的“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谷堆论证”的具体内容是: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那么怎么形成谷堆呢?“秃顶论证”认为: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为一个秃顶,再掉一根也不能成为秃顶,那么如果每次掉一根,而掉的每根又不能形成一个秃顶,那么何以形成秃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