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只逍遥的蝴蝶
作者:程应峰
来源:《醒狮国学》2015年第12期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悠闲自在。醒来后,却不知是自己做梦化作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作了自己。“庄周梦蝶,蝶梦庄周”所昭示的,是人与自然万物对峙与轮回的一个场景,这种形象化的场景,正是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灵性延伸,是道家哲学智慧的灵魂所在。
庄子的生活,充满了感性的逍遥。“入梦化蝶,化蝶入梦”,那种畅游自然、悠游于世的快意,使他无法分清自己与蝶的界限。当他放下一切背负,思想游离于世俗之外时,才滋生出了“物我为一”的感受。他才可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也许庄子无法脱离俗世而活,但他的思想,已超脱了红尘凡俗,云游于大千世界,融合于天地之间。
蝶即庄周,庄周即蝶。追求如此这般物我合一境界的,不止庄周一人,还有陶渊明、贝多芬、霍金……
陶渊明在功名利禄前,双眼没有被蒙蔽,情愿躬耕劳作生存,也不愿出卖灵魂的自由去换取一时的丰衣足食。独自饮酒,赏菊,观竹,读书,隐居山林,孤独但不寂寞,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他的生活写照。陶潜即菊,菊即陶潜。
童年时的贝多芬被迫练琴,少时遭遇丧母之痛,在人生正待七彩绽放时,又遭受了失聪的痛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连上天也止不住要嫉妒的贝多芬,从肉体到灵魂承受了太多的磨难。然而被困境蹂躏了千百次的贝多芬,没有放弃,没有退缩。就算听不到声音,也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写出盘踞于灵魂的乐曲,他用牙齿咬住铅笔感受音乐的律动,在无声世界里永不停息地战斗,他的精神使他超越了尘世间的苦难。贝多芬即音乐,音乐即贝多芬。
霍金呢,他的形骸困于轮椅之间,但这并不能阻止他对科学的追求,他不停地思考、质疑、追问,他的科研成果铸就了他灵魂的高度,他的头脑装的是整个宇宙,他的思维超出了世俗的观念和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中自由飞翔。霍金即宇宙,宇宙即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