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化蝶逢庄周,乘物以游心

更新时间:2023-06-02 13:50:29 阅读: 评论:0

化蝶逢庄周,乘物以游心
近日阅读了《中国哲学简史》,粗略领阅中国的哲学发展历史。似乎看见千年时光波涛汹涌,无数哲人音容乍现。中国的哲学史带给一个粗读者的最大感悟是多变不定却又时时绚烂如曼珠沙华。千年时光匆匆,白驹过隙,哲学史似海,看似沉默汹涌得让人敬畏,却又平静内敛地包容一切。似暴风雨,看似冷酷无情地摧毁一切,却因此看到了月明。似岸,看似隐藏在海岸的另一端遥不可及,却是航海者努力追寻的彼岸。似云,洁白冰冷一尘不染就这么挂着不动,明白了才知道原来如此轻柔......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处处充满睿智哲人洞见,当之无愧是史与思的结晶。特别是先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
读书过程中,无数哲人的思维火花与渺小的我碰撞,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记忆。其中最记忆犹新的当属先生对庄子及庄子代表的道家第三阶段论述。
中国哲学简史》关于庄子部分摘要: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那么这一切方法没有哪一个能够绝对保证他不受伤害。不过,从更高的观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我们可以说,先秦道家都是为我的。只是后来的发展,使这种为我走向反面,取消了它自身。
获得幸福有不同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这些必要条件的第一条是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为了实观这一条,必须充分自由发挥我们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的"德","德"是直接从"道"来的。庄子对于道、德的看法同老子的一样。例如他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末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地》)所以我们的"德",就是使我们成为我们者。我们的这个"德",即自然能力,充分而自由地发挥了,也就是我们的自然本性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幸福的。
斯宾诺莎说过,在一定的意义上,有知的人"永远存在"。这也是庄子所说的意思。圣人,或至人,与"大一"合一,也就是与宇宙合一。由于宇宙永远存在,所以圣人也永远存在:《庄子》的《大宗师》说:"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
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圣人"永远存在"。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关键词:庄子 承与展 道家 影响 现实意义
庄子,道家文化第三人。
据《史记》记载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周喜托寓言以广其意,他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是道家文化成长到第三阶段——一个相对理论体系完整正式的阶段。而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纵观道家发展史,第一阶段的杨朱更注重道家初期的发展道路——随退隐,但是要提出一个思想体系,并且赋予意义。所以他的思想随较完整的保存,但是其本人的身平过往却应了“全生避害”,“避”地完美低调。第二阶段的老子虽然主张“道,无名”,但是实际上他本人
确确实实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不假。而且在道教中,他被尊为道教始祖,享有极高地位。相对于老子的被神化,庄子只是被圣贤化,他介于贤者与圣者之间,后代文人志士向往追寻,甚至有的把庄子的梦当作自己的梦,足以见庄子对于后世影响力。
那么庄子到底有如何人格魅力?有又如何绝妙学说呢?
道之所承,道之所展
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在那里过着隐士生活,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一句“吾将曳尾于涂中”表明了了庄子终身不仕的意愿,为庄子游世提供了支持,也真正给了庄子一生的时间去沉浸在那个物我混同的世界。
在思想上,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但是遗憾的是,即使是庄子,他虽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但却是也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而且在思辩方法上,他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比如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过于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
幻想出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
在继承上,庄子不能说做的完美,但是他的过于“执拗”也算给了大家一种新的思辨方法,虽然有点过于虚无化,但是也有其意义所在。
同时,庄子提出:人活于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如“游于羿之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而对于他不愿意做官的原因,大概是他意识到“君主残暴,臣子伴君如伴虎,不可逆,只可顺,而且会轻贱百姓性命。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是: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正如《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庄子的个人特色是提出游世思想,譬如对于学术界非常重视“逍遥游”,是因为“逍遥游”涉及“追求精神自由”这一通常引起人们敬意的话题。所以谈“逍遥游”实质是谈精神自由问题。实际上,个人觉得庄子的逍遥游其实包括“游身”“游心”两部分,人们研究歌颂推崇多是从“游心”的角度,并且过分强调,其实有悖庄子的一定思想。个人觉得庄子强调天人合一,物我混同,对于身心更应该一致。若一方面身受世事枷锁,而还过分强调心的自由,
其实更像是庄子所反对的“顺”,心中不要,可是身却难违。所以庄子才会把一种故意不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贯彻到底,不仅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而且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游戏地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
故庄子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之言,庄子之心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脍炙人口又引人深思。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而庄子的文章结构奇特。看似并不严密,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
化无端,时而似豪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例如:
1.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濠梁之辩》受到古今中外读者的欣赏。他们的辩论究竟谁是谁非,谁输谁赢,历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从逻辑上说,似乎惠施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人怎么知道鱼的心理呢?但从审美体验上说,庄子也是有道理的,任何动物的动作、表情,痛苦或快乐,人是可以凭观察体验到的。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13:50: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6850291878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化蝶逢庄周,乘物以游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化蝶逢庄周,乘物以游心.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道家   思想   发展   游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