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与他者:对话维度中的“庄周梦蝶”
作者:郭晨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6期
摘 要:古往今来的阐释者多从“梦”“醒”或“大醒”的角度,以庄周究竟是梦中发问还是醒后发问为分野对“庄周梦蝶”进行解读,却鲜有从“对话”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庄周梦蝶”的情节围绕自我与他者的观念,体现出与巴赫金对话理论相契合之处。然而,因西方理论与中国古典文本之“隔”,两者所体现的对话性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庄周梦蝶”情节的对话性分析,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庄书进行再阐释的独特视角,也为我们破除人类中心论提供了批判性反思,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我 他者 对话 庄周梦蝶
惯常概念中,“自我”与“他者”具有二元的性质:“自我”为主体,而“他者”则为非主体外的客体。然而,“庄周梦蝶”的情境中,展现出“自我”与“他者”的另种维度。庄子哲学主张“大化流行,生生不息”。从本根的层面而言,万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原本相悖的生与死成为同一物的两端。庄周与蝴蝶也在生死一如的“化”之中出现了身份互相转化
的可能。然而,这种身份的互相转化并不代表庄周与蝴蝶能够出现完全同一的无差别身份,“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这种情势中,庄周与蝴蝶摆脱了二元论性质的互为主体或互为客体的自我与他者,作为自我的主体在自我他者化或他者自我化的过程中出现短暂消失,随后主体从他者的角度对自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由此主体或自我得以重建。这种重建后的自我具有回撤性,是一种对自我更为本真的回归。而其中所经历的自我他者化、他者自我化及主体的回归与重建则呈现出显性与隐性的对话关系。
一、“庄周梦蝶”中显性与隐性的对话关系
对话的进行至少需要“两个”参与者,倘若将处于对话中的自己看作“此”,那么,与我们进行对话的则为“彼”。此情节中显现的较为明显的是庄周与蝴蝶的对话关系:做梦的主体身份从庄周变为蝴蝶,也可以从蝴蝶变为庄周。这种庄周与蝴蝶之间互换的交往构成了一种对话关系,而这种对话的实现基础则体现在“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的“忘”之中。梦境中蝴蝶忘记了自己曾为庄周,庄周也并不明白自己正梦见了蝴蝶——作为“自我”的庄周在与作为“他者”的蝴蝶的另类交涉中,忘记了自己的主体身份,发生了主体的客体化转变;作为客体的蝴蝶,成为了当下情境中的主体,发生了客体的主体化转变。但这两种转变既具
有暂时性,又具有永久性。暂时性体现于认知维度,永久性则体现于自然维度,这种永久性只有经过了暂时性,才能够被凸显出来。庄周随后醒来,发现自己确实是庄周的现实,此时这种自我与他者的转化,或主体与客体的变化停止,但由此又引发并突出了“化”的观念——在大化之中,庄周与蝴蝶、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一直转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