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新诗中的庄子形象
不管是《庄子》书中的哲学想象,或是庄子其人的生命境界,对现代的知识分子而言,都是迷人无比的,而《庄子》之学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本文不探讨深奥的庄子哲学,而是从一个比较有趣的角度进入,看看深受台湾现代诗人喜爱的庄子,在这些诗人笔下的形象究竟如何?大陆学者陶东风曾批评现代学者竞相把庄子与胡塞尔、萨特、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作比较研究,形成一个“人造的摩登庄子”(注1),意指失真的庄子,已非庄之所以为庄,而只是西方哲学家比附下的虚构庄子。相对之下,台湾的现代诗人们一则依循原典,思慕怀想,力图描绘贴近庄子本然面貌的哲学家形象;一则仿照庄子自身的说故事天分,以原典为本,添加情节,在诗化的故事情节里想象庄之所以为庄的诗化风格。
壹、本然面貌的思慕怀想
读《庄子》的人,在追随生动奇幻的文字而遨游想象的宇宙之际,不免也会想象庄周的容颜丰采。这个奇特的哲学家,几乎与他的著作一样,令人好奇,所以台湾现代诗人,在表现《庄子》哲学的接受之际,几乎都有依循原典,思慕哲人,怀想庄子之作。学生时代的李弦(即学者李丰楙)对《庄子》相当的倾心,他在《挽夏》中说:“当夏日一切被焚成残烬/彩
色遂逐渐趋于平淡/瞳中遂触及一片清淡的空白/空白处 自我是一只蛱蝶/ 在秋云朵朵的苍穹之上/ 逍遥向庄周古老的梦境”;在《蜕变》中则说:“(云嬉戏地追逐着/ 庄周宽大的袍裾/ 蛱蝶梦寐间周旋在/ 庄周飞扬的长发上)/庄周啊 弹指间自我的形象是一只蛱蝶”;在《蝶异》中又说:“或许在一个长长的下午/远山烟化卷积的云层/蛱蝶踱踱犹若典故中的庄周/啸傲荒漠 寓言一则物化的传奇/幻化为一蛱蝶/飞出千年的浮生大梦/在朦朦胧胧中款步而来/梦幻曲遂戛然止于一柱琴弦之上”(注2)。年轻的诗人,在蝶梦中想见千年庄周,开阔而朦胧的梦境中,庄子衣袂飘然、长发翻飞,犹如站立在翻开的书页间,频频挥手,年轻时贴近原典的读《庄》心情,大抵如此;在这样的思慕怀想中,哲学家庄子是带有几分浪漫的。学者兼诗人陈慧桦年近中年时,写了《雄浑的美学》(注3)一诗,思及十年前学生时代读《庄子》的心情,当时的他“常常走在大学道上思索雄浑的问题”,所以他对庄子的想象也是“一搏千里而去的羽翮”、“齐万物、灭美丑、跨越哀伤”的雄浑哲学家。
羊令野在《庄周梦呓录‧传说》中,则对庄子有不一样的思慕怀想:
传说一株枯槁了的形骸
结着一团死灰的心
逍遥的
抚弄影子而歌
传说井蛙们的视线
仔细的测量自己的天经地纬
而后出版了宇宙学
传说北海渴死了
河伯捧着一勺水自斟自酌的销愁
就这般无为的传说着
那个骑青牛去函谷的人
祇捎来五百言
别无消息(注4)
在第一段,羊令野以《知北游》里“形若槁骸,心若死灰”为本,怀想庄子“无情”而逍遥的境界与丰姿。庄子的“无情”来自《德充符》:“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又来自《至乐》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所以羊令野描绘的庄子形象,是无欲(形若槁骸)而无情(心若死灰)、飘然而逍遥的。第二段井底之蛙出版了宇宙学,海神渴死,河神饮最后一勺水销愁,都是循庄子之意所虚构的“传说”,用以讽刺无知者之自以为是,在本诗中诗人以此作为庄子形象与境界的对比。
至于在古丁的《庄周》(注5)十首里,庄子则完全成为崇高无比、无可企及的心灵导师了。在第一首里,诗人以神祕而古老的气氛开场,给自己进入《庄子》的世界以一个充满崇敬的开头。“揭开霉过的扉页/如走进古老的宅第”,诗人形容读《庄子》的过程就像寻访庄子一样;而在诗人的想象中,庄子就像《庄子》中的鲲鹏一样巨大而不可企及,“当我
能时/方遥见天池,遥见你的垂天之云的翼/曾经击水三千,扶摇而上九万里/惜我不曾生于北海,不能坐在几千里的背上/否则,我现在会逍遥在那里?”全诗充满追慕踵迹的渴望,但同时也不断暗示不可企及的卑微、惊讶与迷惘、挫败。这样的情绪与怀想不断重现于以下诸首之中,例如第四首中,诗人说:“我不是鹏,所以伸手只能够抓一把覆盖的泥土/就像断翼的鹰兀立在海岸,虽了望仍不能解渴”。在第六首,诗人在第一段说:“我们的心恍忽若镜/以剥落水银的镜面照着兀者的形骸/自负若成举起的铁鎚/落下便将镜面击毁成碎片/无论曾以什么方式修补过/再也照不到你的真形,也照不见我们自己的完整”;在第三段又说:“所有的流水都不是镜/只有静止才能够照见别人/要是兀者只游心于形骸之内/为什么我不学知惭的郑子产/不再在形骸之外索取你的全生”。《应帝王》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德充符》中兀者申徒嘉对郑子产说:“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诗人以《庄子》的两段原典文字为本,一方面自惭于自己连面对兀者的形骸都无法做到“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当然就无法“胜物而不伤”,更不必说如何能企及庄子的“真形”了!一方面又自惭自己的人生境界只到达形骸之外,还无法进入形骸之内,体会《庄子》的妙境。
在《庄周‧七》,诗人又说:“而你已步出六极之外,游于旷达之野/只示我以小鼠犹深穴于
神坛底下”;《庄周‧八》中则说:“零之内的宇宙/你可以遨游,我却伸不进如针的足趾//唯我能自世界中寻觅/零的窗孔中观望你的无/端坐的槁木,死灰如此泰然”,至此,庄子的形象与羊令野的《庄周梦呓录‧传说》颇为接近。到了第九首,诗人说:“除非与你对坐”,但结束时又说:“我的对面有时候不是你”,仍是寻庄而不得!在最后一首,诗人说:
古今一隔,中间是长长的索桥
许多盲人都走过,不见水流的漩涡
我是削足走来的,偏偏踩在朽木上
想起立在桥首的狮像,面向敻古
老聃出关时,也只留给我怀念的背影
你的棺椁葬在九天之上
若干声音已杳,无心地被隔绝在许多人
的步声里
桥断时,我的一端已是蒙尘的市集
钢铁交织的珠网正让我落入
天地依然是收藏古今骷髅的坟墓
多少挂像也都在朽木的一段上沉入深川
只有击盆而歌的你令我时时想起
虽然,你有你的无何有之乡
我有我的朝夕所需的世界
第一段里,“索桥”的意象令人动容,同时指涉绳索之桥与追索之桥。第二段里,庄子的“棺椁葬在九天之上”,既显其高旷之境,亦显其远而难追。到了第三段,桥断的现实,给了诗中人艰辛的追索以最残酷的结局,但也在第四段造成整首诗,也是整首组诗的大转折:回到自己的真实世界,体悟庄子只不过是天地所收藏的古今骷髅的其中一个,挂在心中的庄子挂像也在桥上朽木断裂之际沉入深川。于是乃有最后两行:“你有你的无何有之乡/我有
我的朝夕所需的世界”,庄子毕竟只是庄子,我毕竟是现实之我;虽然现实之我仍无法超脱痛苦,所以时时会想起“击盆而歌的你”,但那终究只是一种慰藉,我的现实仍需由我来面对与承担。
在整首《 庄周》 组诗共十首、一百三十四行中间,庄子的影像时隐时现,但巨大而高远。诗人苦心追索的过程可以说正是历代身处苦难的人追寻庄子以为心灵导师的象征性过程,庄子之巨大高远也写出庄子身为伟大哲学家的某种典型;而庄子的难以企及,以及诗人追寻不得,最终回到现实的结局,固然过程充满挫败、不无遗憾,但得庄、入庄而心安无旁,与不得庄、不入庄而面对现实但又能“时时想起”庄子,何者为优?固无定论!
贰、诗化风格的独特想象
台湾现代诗人除了依循原典,思慕怀想贴近庄子本然面貌的哲学家形象之外,也仿照庄子自身的说故事天分,利用诗人过人的想象力,在诗化的故事情节里,创意地想象庄之所以为庄的诗化风格,张健写庄之作《梦》正是其中佳例:
满颔长须的庄子
悠然掀开我的胸膛
游刃其中
左抚,右触
鸡鸣
天亮了
我不复认识自己(注6)
第一段写梦中所见庄子,“满颔长须”只是普通的老者形象,但掀开胸膛、游刃其中,就令人骇异而充满创意了;但因为是梦境,此一骇异景象便转变为庄子令我生命产生质变、肝肠从此改易的象征意味,所以第二段天亮之后,诗中的我已不复认识自己。诗中的庄子,在诗人的创意想象中,成为一个长须飘拂,拥有神奇魔力的哲学家。除此之外,张健又有《逍遥游》与《庄子》之作:
他变卖所有的家产开设了一座翅膀工厂
遂踌躇志满
且大言不惭
庄周无限公司(《逍遥游》)(注7)
大家切莫打开扉页
千万千万不要
我的那只大鹏鸟
早已按捺不住(《庄子》)(注8)
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想象庄子飞扬跋扈的丰采;而究其实,包含《梦》诗在内,三首诗作应该都是诗人读《庄》有得于心、内心狂喜,投影而出,乃有此诗化之庄子。
张健诗作之外,张默的《夜读》也是令人击节的佳例:
夜 渐渐地 静了
凉了
深又深了
案头上横躺着一具大字足本线装的庄子
瞇着惺忪的双眼
向四壁频频追问
你要 逍
还是 遥(注9)
大陆学者对此诗似乎特别钟爱,李元洛解读此诗说:“《夜读》一诗……以超越现实的想象,曲写《庄子》‘瞇着惺忪的双眼/向四壁频频追问/你要 逍/还是 遥’,曲折生情,含而不露,这是写现代人在紧张生活中的失落心态,侷处四壁之内,无法做畅心快意的逍遥游?还是代表现代人于工业社会中渴望返朴归真而回到大自然的情怀?抑或是别的什么?诗中只有具象与暗示,而没有陈述与说明,正因为如此,才分外刺激读者的审美期待
欲。”(注10)熊国华则说:“诗人采取了超现实主义手法和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运用幻觉和梦境所产生的效果使人复活,与今人交谈,维妙维肖地刻划了诗人夜读《庄子》时入痴入迷的心态,貌似荒诞而愈见真实。”(注11)又说第二段里的庄子“在梦境或幻觉中出现,而且是睡眼惺忪,似醒非醒,大约刚从著名的‘庄周之梦’中醒来,瞇着双眼冷视如梦的人生。”(注12)陶保玺则认为最后两行的问句“显然溶入对逍遥的企盼之意,从而拉大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曲写出现代生活给诗人带来的迷茫与困惑,以及难得自由自在的微妙心态。”“‘你要 逍/还是 遥’较之前拟的语句,文字减少了,但其所占空间和所蕴含的诗意,却得以拓展,诗质的密度和张力均皆扩大。”(注13)这些诠释各得一端,见证现代诗的歧义特性,不过犹有不足之处。
从诗的整体氛围来看,第一段第一行逐渐加大的行中留白带来沉淀一切的效果,后面两行更直接降格排列,与“静了”平行,将整首诗的情绪、节奏、心智活动降到最平静、最舒缓,几近于停顿空无的地步,呼应了夜读庄子之悠闲宁静心境,以及下一段即将出现的睏而欲眠的精神状态,甚至预先铺陈、暗示了第三段的逍遥境界。而整首诗共八行,后面五行本来是不必再分段的,诗人却分成两段,刻意让“追问”后再因分段空行又中断一次,使得第一段利用行中留白沉淀一切的效果再度获得加强;到了第三段,同样的降格排列与行
中留白,又再度出现,也再一次强化沉淀的效果。所以在最后两行庄子“你要 逍/还是 遥”的追问中,整首诗呈现了睡意渐深、眼皮渐重的暗示,但正是如此自然的睡意与幽静,使得整首诗更呈显出宁静、清凉、空阔的自得境界与逍遥神韵,显得简单而深刻。把“逍遥”二字拆开,是诗人在这首诗中除了利用留白、营造诗境的创意之外的另一个绝大创意,因为拆开“逍遥”,不但更真实的表现出睏而欲眠到无力思索甚至是语无伦次的精神状态,而且拆解“逍遥”,正是拆解言说、拆解思虑、拆解心智活动,而这正是庄子逍遥之义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诗的后两段把《庄子》拟人化为庄子,然后由庄子与他的读者对话;但因为夜已深了,而且这样的对话两千多年来无日无夜的不知道进行过多少次了,而每一次读者阅读《庄子》,开头一篇便是《逍遥游》,所以也已经不知有多少人向他索取过逍遥之境了。因此,疲惫欲眠的庄子,在双眼惺忪中,有气无力的问他两千多年后的新读者:“你要 逍/还是 遥”!这种隐藏的对话,极为幽默的创造出了一个更可亲可爱的庄子形象,这样的庄子,从《庄子》的文本里看来,是极为可能的,但却从来未曾出现过,是台湾现代诗人,在诗化形象的想象中,复活了这亲切可爱的庄子形象。
与张健之神奇、张默之可爱的形象不同的是碧果笔下的庄子,在《二○○二年夏日的自体解剖》中,他说:“远远的有人的形体走出自身//远/远/的面貌不清时/开始四肢摆动在/庄周的左右/闪着一只悲眼/看/鱼。看/蝶。”(注14)虽然幻化的庄子其实是他的“自体解剖”,不过“闪着一只悲眼”的慈悲庄子,倒也揭开了庄子“无情”外貌下欲以学说救世的火热心肠与慈悲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