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知斋琴谱》研究历史钩沉

更新时间:2023-06-02 13:07:22 阅读: 评论:0

51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 19前一类有王建欣博士学位论文《〈五知斋琴谱〉四曲研究》,是文以《五知斋琴谱》中的《墨子悲丝》、《汉宫秋月》、《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琴曲渊源与文献记载,考察琴曲的指法、用音、句子、段落的结构特征,分别从琴曲流传、版本源流、音乐分析、创作特点等几个方面对四首乐曲展开讨论。
后一类有谢孝苹《关于〈五知斋琴谱〉》和杨元铮《〈五知斋琴谱〉的版本和〈庄周梦蝶〉逸谱》。前者指出《五知斋琴谱》康熙本有《庄周梦蝶》一曲,但在之后的重刻本中,此曲缺失。1932年琴家汪孟舒据《自远堂琴谱》补刻《庄周梦蝶》一曲于《五知斋琴谱》第七卷的卷首。40年代,汪氏复得康熙本,对《庄周梦蝶》一曲进行了再次补刻。《琴曲集成》中影印的《五知斋琴谱》中的《庄周梦蝶》一曲与该谱仅差四字。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庄周梦蝶》一曲的《五知斋》本与《自远堂》本的差异。继以明确明清以来该曲原作者和阐释者的部分动机和相对关系,继而从微观上描述师承关系的迹线及风格变化的转折点。《庄周梦蝶》一曲因其在琴谱重刊的过程中的缺失不仅受
到琴家的关注,而且还得到音乐学家杨荫浏的重视。1957年,杨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编撰的民族音乐研究论文集第2集中提交了一篇《梦蝶游》。是文从五个方面对琴曲作了全面的阐释。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从曲情和曲名所暗示的角度出发对乐曲的多个名称进行了考辨,然后再通过各个曲名分辨出两个不同的曲调,最后决定以《梦蝶游》为该曲命名同时,还指出对的作用。
以上可以看出,学界对《五知斋琴谱》中的部分的琴曲和相关琴曲的逸谱研究都有所涉及,但琴谱中其余的琴曲还有待进一步的比对研究。
三、指法研究
琴谱指法研究方面,最重要的文章是顾梅羹在《琴论缀新》上发表的《古琴古代指法的分析》一文。文中指出古琴指法通常分为三个体系:严天池的《松弦馆琴谱》,列字母,不分左右,亦无释义,与唐宋元明以来诸家琴谱,是一个相沿的体系;杨西峰的《重修真传琴谱》和杨抡的《太古遗音》、《伯牙心法琴谱》,仅分左右,注释简略,是另外一个体系;清代的徐上瀛和徐常遇、徐祺是第三种体系,不仅分左右指法,在字谱的注释之外,更将运指、取音的要诀详加说明。由于作者的论点是建立在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因此对古琴指法的研究,能做出令人信服的概括。在论及到第三种体系时,文中这样写道:“到了清代初年,虞山嫡派徐上瀛撰著《大还阁琴谱》,虽只分‘右指法’、‘左指法’两目,却于字谱注释之外,更将运指、用力、取音的要诀,穷究原委,透彻说明。这说明从明代末
年起,享有盛名的虞山派当初只注重口传心授,而不专以谱为初学的说法,自徐上瀛阐明指法秘旨、刻书传播之后,自命祖述虞山的广陵徐常遇、徐祺等,都以此为基础,先后采录增修,编入《澄鉴堂琴谱》和《五知斋琴谱》,于是‘杂用寄意’或‘左右朝辑’这两类的字谱,就仍然分别归纳到‘右手指法’、‘左手指法’里面去了。嗣后各家琴谱互相转录。很少变动,逐传为今日通行的指法。”
由于顾梅羹把古琴指法研究视为一个整体的学术现象,因此他
似乎没有注意到《大还阁琴谱》与《五知斋琴谱》之间,在具有延续性的同时,却也存在不少差异。而这种差异体现在琴曲中,也会间接反映出各自的琴学理念。
四、调弦法
调弦法的研究主要是涉及到律制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阐释,李玫《东西方乐律学研究及发展历程》一书中已经有很好的论证。书中提到朱熹所传《琴律学》中的定弦法中已存在纯律的定弦步骤,但内部存在逻辑矛盾。《宋史·乐志》中朱熹所传的定弦法有顾此失彼的数理逻辑错误,存在阶段性的认识局限。《五知斋琴谱》中记载的调弦法是五度律的调弦方案。《琴学入门》则采用了纯律调弦法。因此,琴的“正调”有两种律学内涵,而以“正调”为基础的紧、慢某弦的琴五调定弦,每种调弦可产生一种或两种的定弦结果。朱雅琼使用了李玫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作了硕士论文《<;神奇秘谱>调弦法律学分析》。论文用了一个章节对古琴的正调调弦法和外调调弦法予以阐述。其中涉及的内容与李
玫的结论很相近。
虽然乐律方面的问题对一部琴谱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但因《五知斋琴谱》中所包含此内容不多,因此这部分研究数量相对较少。
五、《琴声十六法》研究
以往人们对《琴声十六法》的理解,大多是在古琴美学方面。因为,它与《谿山琴况》是前后继承、发展的关系。但与《谿山琴况》研究相比,《琴声十六法》似乎显得有些冷落。目前所能看到的有关文章只有区区几篇。从现有的资料看,关于《琴声十六法》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十六法的作者;二是十六法与琴况的比较研究。对于第一个方面,论述最详的是査阜西。在《査阜西琴学文萃》中,共有三篇文章涉及到十六法的作者问题。关于《琴声十六法》的作者,査阜西提出二个重要的观点:其一,载有《琴声十六法》的《焦窗九录》是书商伪作;其二,《琴声十六法》字出自冷谦,疏文来自清代琴家庄臻凤。对于《琴声十六法》研究的第二方面,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篇是王红梅《〈谿山琴况〉与〈琴声十六法〉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到十六法与琴况存在着差异性。十六法通篇侧重点在于如何弦上取音,甚至可以认为十六法只要是作者向琴家简明扼要提出古琴演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于演奏技法方面的十六个问题,而且这十六个问题处于同等地位,没有主次之分。这是第一次有人在期刊文章中提出《琴声十六法》中存有演奏技法方面的问题。
以上可以看到,关于《琴声十六法》最重要的两个观点,前辈学人已经提出。但对于所提的观点尚缺乏有效的论证。
在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古琴不仅是文人士大夫们修身养性的乐器,也是古代文人人格、情操、修养的象征。直到明代,在王公贵族的带领下,兴起了刊印琴谱专集之风。据查阜西先生的统计,至清代末年为止,共收集琴曲谱集和各种文献中著见的琴曲谱,达一百五十余种。这些琴谱都收集在《琴曲集成》中,成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中国现存传统音乐的三大宝库包括一、古琴;二、南北曲与各种地方剧曲音乐、说唱音乐;三、各地古传的“特性乐种”。其中第一类的古琴音乐包含了从先秦至清代的音乐,它对中国音乐史的意义相当于古钢琴、钢琴在欧
52
中国音乐史
洲音乐史中的意义。欧洲中世纪的音乐、室内乐、声乐、交响乐、歌剧等等,都包含在古钢琴、钢琴音乐之中,那么,古琴音乐包含了中国古来各个时期的各种传统音乐。因此,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北京古琴研究会合编的《琴曲集成》为学人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素材,其中每个琴谱便成为我们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钥匙。
清代康熙末年刊印了一部琴谱,名为《五知斋琴谱》。这在清代琴坛史上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五知斋琴谱》被誉为“广陵琴谱之冠”,意味着古琴琴谱繁杂发展之后的规范统一,意味着指法、谱字进入成体系的阶段,也意味着琴曲前后载有曲评已成为新的体例。关于《五知斋琴谱》的研究,我们可以以查阜西先生《存见古琴曲谱集览》为纲,以《琴曲集成》为轴,梳理出琴乐在历史流传中风
格的流变,形成对传统古琴音乐传承与发展规律的认知,研究琴曲与琴论的流传与风格变迁,使《五知斋琴谱》研究成为研究古琴谱集的一个范例,有助于深入认识古琴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与规律。本文通过以上五个方面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为《五知斋琴谱》的进一步研究和整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子谦.广陵琴学过去及将来.今虞琴刊[C].上海:今虞琴社编
印,1937:24-25.
[2] 柳希卢.五知斋琴谱考略.今虞琴刊[C].上海:今虞琴社编印, 1937:187-192.
[3] 刘少椿.广陵琴学源流.芜城怀旧录第2卷[C].1948:34-35.[4] 顾梅羹.古琴古代指法的分析.琴论缀新第一集[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油印本,1962:1-8.
[5] 张子谦.广陵琴派的沿革与特点.琴论缀新第一集[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1962:9-17.
[6] 查阜西.古琴古代指法分析.琴论缀新第一集[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1962:1-8.
[7] 谢孝苹.关于《五知斋琴谱》[J].音乐研究,1992,(01):39.
基金项目:
2017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五知斋琴谱》古琴音乐理论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S17206);2017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五知斋琴谱》琴曲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G2017116)
作者简介:
李一俊(1978-),女,山东烟台人,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史、音乐文化人类学。
两种乐谱的并存,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又体现了对外来音乐的兼修并蓄,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
中国竹笛在新时代不断地快速发展,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音乐需求与个人技术都在不断地提升,前人总结的竹笛演奏技艺及理论也在不断的更新。技术是表现内容的手段,当今掌握五线谱是演奏者的基本手段。乐谱作为记录音乐的载体,随着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的音乐需求也在不断演变。竹笛乐曲创作理念从单一旋律性向多声部和声等复杂结构演变,五线谱的功能性更能满足现代音乐创作中的需
求,我们需要把简谱和五线谱都能熟练掌握是当前的实际工作需求,本文希望能够让更多的竹笛学习者对五线谱的学习及运用引起一定的重视,也希望更多的专家老师创作更多的五线谱的训练教材,愿更宽广的音乐交流不再有语言障碍!■
参考文献
[1] 李富杰.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看日本、中国和西方乐谱的文化意义——试论中日筝谱与西方五线谱在传统音乐传承中的利与弊[J].中国音乐,2016,(04).
作者简介:
张健(1980-),男,江苏苏州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竹笛演奏教学及创作。
图7为《dizi in my life》乐曲第30小节图6为《dizi in my life》乐曲一开始的部分
(上接第47页)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13:07: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6824421878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五知斋琴谱》研究历史钩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五知斋琴谱》研究历史钩沉.pdf

标签:音乐   研究   琴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