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梦蝶与以物观物1

更新时间:2023-06-02 12:59:14 阅读: 评论:0


庄周梦蝶与以物观物---《齐物论》主旨解读
周明侠
“庄周梦蝶”是《庄子·齐物论》篇末的一则寓言:“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蓬蓬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以物观物”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关于“境界说”的著名观点。王国维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庄周梦蝶”是由梦觉状态的不分来象征认识主体与客体即“我”与物界限消融,达到了“物化”即主客体相互泯合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庄子最为推崇的精神境界,因而在《庄子》一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庄周梦蝶”描绘的“物化”所表现出的艺术精神和审美境界,成为我国古典诗词美学追求的重要方面。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以物观物”的观点与“庄周梦蝶”中的“物化”境界的对照,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内涵上的契合。蔡镇楚认为,所谓“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盖于庄周“物化”之境也。反过来,所谓“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物我一体的境界,用于概括《齐物论》的精髓,也应该是切实的。
《齐物论》是《庄子》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最充分地体现了《庄子》一书的奇妙哲理和奇诵文风。
《齐物论》阐述的是主体如何才能正确认识客体的问题。庄子认为,人类只有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侄桔中提升出来,以超越自我的无限开放的心灵来认识世界,使“物”我齐一,才能解决现实世界的种种纷争,才能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完全和谐的逍遥境界。这是《齐物论》在理论上要建立的主要观点。《齐物论》一开头,便提出了这一观点。
“吾丧我”中的“吾”与“我”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认识主体。“吾”是开放性的本真的自我。“我”是
拘泥于社会纷争,心胸被禁锢的认识主体。摒除了偏见与独断之后所呈现的真我,才能从狭窄的局限性中提升出来,才能获得对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吾”丧“我”以后,就处于一种“形如枯搞,心如死灰”的状态,与自然的物体完全冥合。这个状态必然是排斥任何的主观活动,摒弃一切的观念、意见、情绪、感受的,我们可以借用王国维“以`物’观物”的说法,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物”。
“今者吾丧我,女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吾丧我”之后,紧接着描写“三籁”。“人籁”是人用气息吹奏出来的乐声,“地籁”是风吹万物发出的声响,“天籁”是什么?天籁无声,天籁决定地籁,地籁决定人籁,天籁就是玄妙无比,自然无声的“风”而已,风吹万窍而产生气息,并发出声响,气息吹箫管而生成乐声。庄子的时代,学说思潮蜂起,互不相让,庄子希望自己的学说出类拨萃,能超越并且整合这些众说纷纭,所以他用“三籁之喻”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人只有回归到一种本真的状态,才能超越各种社会的情状,才是正确的态度。就象“风”一样,只有从“万窍”中分离出来,才成其为“天籁”。所谓天籁之声,就是比喻“吾丧我”后,所认识到的决定万事万物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道”。
从开头“吾丧我”到“三籁”,从文章组织来看,是第一个层次,从作用来看,是从正面立论。
“吾”的境界与“我”的境界是相对立的。以“丧我”即真我的境界来认识事物,就能认识到自然奥秘,就能够体悟“道”的真谛,而以未丧我即自我的境界来认识事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状呢?“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慢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鳗鳗。”这正是战国时代奔走呼号、好强逞辞、勾心斗角、互相抵悟的知识分子、辩士说客们的写照,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未能“丧我”,不能用开放的心
灵去认识事物,所以不管如何努力也无法认识到真知—道的境界。这是未能丧我—以“我”观物的悲剧。
—以“我”观物的悲剧。但是,社会上的人们,往往习惯于以“我”观物,“我”就是“成心”,就是囿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认识活动的心境。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与物相刃相靡”,“然疲然而不知其所归”,“终身役役”,不仅导致认识的混乱,反而把真我迷失了。因此,“丧我”还是没有“丧我”,也就是说是以开放的心灵还是以封闭的心灵来认识世界,是能不能获取“真知”的关键所在。以上为文章的第二个层次,是从反面立论。
至此,《齐物论》的主旨已呈现在眼前。在《齐物论》的第二部分,庄子围绕着以
在《齐物论》的第二部分,庄子围绕着以“吾”开放的心灵去获取真知这个主题,论述了如何打开封闭的心灵,达到并保持与物冥合的境界。也就是说如何展现“真我”这样的核心问题。
破除“成心”、“莫若以明”是文章论述的基本问题。“夫言非吹也”,“言”与“吹”,犹人籁与天籁也,二者境界不同犹天壤之分。庄子说,言论发自“成心”,发言的人须通过中介—语言文字来表达
他们在使用语言文字时,便渗人了自己主观的意愿。这样,语言文字便无法纯客观地描述对象,“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物未定也”。自以为是的人,了解了事物某一局部的知识,这只是“小成”,他们于是围绕“小成”争论不休,因而,不仅未能揭示真知,反而把事物本然的情形都给隐蔽了。庄子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小成”之人囿于己见,对于除己之外的观点不是排斥,便是漠视,凡是他人肯定的,自己便尽加否定,凡是他人所否定的,便尽加肯定。久而久之,心灵活动就被封闭在狭窄的范围内,而永远无法认识到事物内在最根本的情形。由此可见,“成心”便是获取“真知”的屏障,必须破除,如何破除呢?庄子认为,“莫若以明”。
“以明”是透过虚静的功夫,去除“成心”,扩展开放的心灵,使心灵达到空明的境地,一如明镜,可以如实地呈现外物的实况,因此,“以明”是指以空灵明觉之心无所偏私地去观照事物。可以这样理解,“以明”是实现心灵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的必经之途,是一种认识对象的态度,它要求知识分子能够把已有的一切思想、观念、标准统统去掉,使内心纤尘不染,只有这样才会无所偏私地去认识一切对象。
如果说“以明”是破除成心的态度与前提的话,那么,“照之于天”便是破除“成心”的具体方法了。因为在“以明”心态下,认识者已不存在固有的标准和尺度,他可以对事事物物都以事物自己固
有的推理路径来认识它。庄子认为,圣人是不会以主观态度去纠缠世界上的是是非非,只“照之于天”。“天”是自然,“照”之于“天”就是不投人是非争论的圈子里,化除主观的成见,超拨于无穷相对的境地,而直接以明觉之心去观照事物本真的情状。
既然能够从事物自身存在的规律来认识事物,那么,认识者对事物之间存在的异同也便没有去分清的必要,只需以开放的心灵照见事物的真相,任事物按自然规律自由自在地发展。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在“空明”心灵的认识者看来,应该是没有差别、对立和分歧而归于同一的。在《齐物论》中,庄子论述这一问题的线索是十分清楚的,从“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到“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到“道通为一”最后到“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反复申述的如何用自然而然的“道”来打通万事万物之间的界限,化解学派之间的争执。在庄子看来,世界本是整全无分的绝对境界,由于人的意识的投人,而成为纷杂的价值纠结的世界。庄子的目的,表面上看是希望保持事物自然存在的状态,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演化,实际上是希望迷失了的真我回归,破除认识主体对自然、社会的封闭性,培养无穷开放的精神境界。“莫若以明”是使真我回归的手段。只有真我(“吾”)才能认识到自然的本来情形,因为他听任自然的变化,因为他与“物”融合为一。’
《齐物论》的论说特点是不断提升认识的境界。庄子在淋漓尽致地阐述了打开封闭心灵对于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如何打开封闭的心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
庄子在论述这一观念时,首先是从本体论人手的,庄子说:“有始也者,有未始终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庄子以空明灵通之心,探问宇宙的真相,追溯宇宙的起源,从现象界中层层上溯,作根源性的探究,从有限的时空系统上升到一个无穷的时空系统,事物在比较中呈现出来的差别在无穷的时空观看来,都只有相对的意义。庄子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寿莫夭于疡子,而彭祖为夭。”这种“大小寿夭”的差别只存在于相对有限的时空系统中,而相对有限的时空系统又存在于封闭性自我的心灵中。庄子从认识主体“我”的局限性,说到对事物相对性的认识。而取消了认识的主体“我”的局限性,使认识主体进人“吾”的境界,万物与认识主体“吾”,便能和谐为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指向认识活动中的最后境界,但它并不是一个知识上的必然结局,庄子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关于世界存在问题的绝对知识,它只是说明在观念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人们需要借助开放的心灵而产生意境的领会,使得原有关于观念与认识的界限得以消除,而使得真我(吾)与对象成为一个融合的整体。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万物与我为
一”表面上看是关于世界观的问题,但实质上还是一种认识上的胸怀,是从开放的心灵生出的崇高境界。
庄子将“吾”与“我”的对立贯穿到论述的始终。在阐述“天地与我为一”的观点时,又申述了“夫道未始有封”的观点。“封”就是界限,“有封”产生种种差别,发生种种的意见,因而也带来种种是是非非的争论。人的心灵遂拘限于一个狭小的观念圈子里,而丧失精神自由。“有封”的情景就是未“丧我”的情景,“未始有封”的境界就“吾丧我”以后,物我(吾)齐一的最高境界。紧接着,庄子又提出“天府”与“葆光”的概念,他说:“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开放的心灵,如同天府,涵摄万有,取之不竭,庄子称这种心境为“葆光”。“葆光”即含藏光明,培养空明灵觉之心,这也就是“吾丧我”后“吾”的开放心灵,它能认识到无穷,也能凝聚无限。
理解《齐物论》的文意,颇为不易,正如明代学者释德清所说,“其为文与意,若草裹蛇,但见其动荡游行,莫睹其形迹。无而,立言之间,举意构思,即包括始终,但言不顿彰,且又笔端鼓舞,故观者茫然不知脉络耳。”的确,《齐物论》看似漫不经心,波澜不兴,但内藏玄机,暗潮涌动,且
其论述说理的线索是十分清楚的,只是需我们认真地发寻。但是,一旦明白其思路,其文意也便豁然开朗。从“吾丧我”到“莫若以明”、去除“成心”、“照之于天”、“通道为一”再到“天府”与“葆光”,庄子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并从理论架构上加以论述,这种论述是一纯粹的思辩。至此,庄子的观点已阐述清楚了。接下来,文章余波回浪,再作申论。但这种申论主要是借助五则寓言故事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演绎,而且正好是逆着前面的轨迹回溯,依次照应前面已提出的问题。这是《齐物论》文章结构上独到之处。
第一则寓言:尧问舜的故事。庄子的目的是说明封闭的心灵缺乏受容性,他写道“夫三子者,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而“葆光”的圣人,心胸广阔如同“天府”,开放的心灵互融性巨大无比,就象“十日并出,万物皆照”,其道德的光芒,普照万物,这才是庄子所推崇的圣人的用世之道。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12:59: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681954633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庄周梦蝶与以物观物1.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庄周梦蝶与以物观物1.pdf

上一篇:古琴與養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认识   心灵   事物   境界   开放   封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