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與養生

更新时间:2023-06-02 12:52:36 阅读: 评论:0

古琴與養生
中国古代气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如吐纳、行气、导引、食气、调息、静功、参禅、禅定等。然而“气功”一词是近现代的称呼,古代没有这个称谓。气功的定义是,对气物质直接的实践的功夫。而实践的方法是,排除杂念、注意专一、收视返听、松静自然。“静”是气功的核心、灵魂,入静程度是功夫层次的标准。气功入静后的精神心理状态是,清静无为、恬淡虚明、悠悠旷远、微微若存,也就是清、微、淡、远。
琴(称七弦琴或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诗经》中就有多处记载。历代文人对弹琴都有相似的体会。汉代琴家桓谭说,弹《微子》琴曲时,声音要清与淳;弹《舜》琴曲时,声音要清与微。汉代琴家蔡邕说,弹琴要“通理活性,恬淡清溢”。魏晋琴家嵇康说,弹琴“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感”。唐代琴家薛易简说,弹琴人要志静气正。大诗人白居易的咏琴诗《清夜琴兴》:“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静闲,可以弹素琴。清冷有本性,恬淡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本应正始音。”还有另一首咏琴诗《船夜援琴》:“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处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北宋琴家成玉磵说:“攻琴如参禅。”明代琴家徐上瀛在他的古琴论著《溪山琴况》中,总结弹
琴要和、静、清、远、古、恬、淡、逸、雅。总观上述各朝各代琴家弹琴感受可以看到,弹琴首先要心静,然后要调好气,这就进入了气功境界。弹琴时使琴声清、微、淡、远,使人和琴“物我两忘,浑然一体”,达到气功和弹琴最紧密结合,也就是“修身养性”。
气功与弹琴的关系,不仅是对琴人和弹琴的要求,而且也是古代儒、道哲学观在古琴艺术中的渗透,经过千百年积淀,已成为演奏古琴的审美追求。
一、古琴音乐的医用价值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的
阴阳之说最早见于《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这是古人对抽象的“阴”与“阳”的高度概括,是相互对立统一的两种现象、事物、联系。中国古人还认为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称之为“五行”。“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天、地、人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大地上繁多的物质包括人在内,都是天地氤氲,阴阳所化所生,所以天地具有共同的结构模式,遵从共同的运动规律,就是所谓“人与天地相参”(《黄帝内经•咳论•经水》)。整个“阴阳五行”理论是关于宇宙万物普遍联系的学说,是普遍适用的系统结构理论,在这种带有某种神秘意义的理论中,揭示了自然界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情感,感受与物质对象之间的异质同构关系。
中国古人最早将阴阳五行和音乐结合在一起,在他们看来,音乐是宇宙和谐的特殊表现。“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清人祝凤喈说:“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爵,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丽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祝凤喈《与古斋琴谱•补义》,见《中国古代乐论选辑》,465~466页,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中医理论中最早在《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篇》中就已经提到了阴阳五行和五音的关系:“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管子也说:“五声即调,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又说:“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穴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管子》,见《中国古代乐论选辑》,45~46页,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六世纪),郑国子大叔吉又结合五味、五色、五声提出了:“则天知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秦国著名的医学家医和也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声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见《左传》昭公元年)人体的五脏合于宇宙之日月星辰,季节之春夏秋冬,与五色、五方、五脏、五音、五时等相配,
形成了独特的阴阳五行体系。
二、古琴音乐的医用价值和古琴乐器本身密不可分
古琴是中国弹拨乐器中比较古老的一种,有关古琴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和《尚书》。从文献上看,周代的古琴为五弦,到汉代增加为七弦,三国时,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经基本确定,并一沿用到现在。
1、形制
古琴的结构符合阴阳五行理论。古琴的圆面板为“天”,用木质疏松的梧桐木制成,方底板为“地”,用木质坚实的梓木制成,象征天(圆)地(方)之气互相呼吸;琴底上边出音孔曰“龙池”,下边出音孔曰“凤沼”,一阴一阳,两两相对,以合风气。面板上前有“岳山”、“凤眼”,后有“焦尾”,“龙龈”,七根琴弦张于其上。弦侧面板上镶嵌着13个用螺钿或玉石、黄金等材料制成的“徽”,用来标记音位。
古琴的外观造型古朴美观,款式多样。常见的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由于长期演奏中振动及木质、底漆的不同,琴面会出现许多断纹,如:梅花断、牛
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背断等,精美无比。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琴为唐琴,如“九霄环佩”、“大圣遗音”、“枯木龙吟”等(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2、音色
古琴的音域宽广,有四个八度和一个大二度,音乐表现力级强,而且它具有三种音色:散音、按音和泛音。所谓散音即空弦音,其音色嘹亮、宽广如晨钟暮鼓之巍巍,浑厚、苍劲象大地之广大,因此象征“地”;按音音色坚实沉着,简静动人,若山之磊磊,水之洋洋,其低音区浑厚有力,易于表现深沉、低徊之情,中音区宏实宽厚,刚劲有力,适合抒写细腻、稳健之志,高音区则尖脆纤细,适宜表现高昂激越之态,象征“人”;泛音音色脆亮清新、透明如珠,高音区松脆清轻,有若蜻蜓点水,又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有如蜂蝶采花,又似敲击玉磬,象征“天”。
不仅如此,古琴的二十五音(仅限于五弦古琴)与人体脏腑经络还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在《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已有所提及。(见表)
音名 经络名称及部位  音名  经络名称及部位
上角   肝经     上商     肺经
大角  左胆经上    钛商    右大肠经下
左角  右胆经下    左商    左大肠经上
钛角  右胆经上    右商    右大肠经上
判角  左胆经下    少商    左大肠经下
上徵   心经     上羽     肾经
质徵  左小肠经上   大羽    右膀胱经上
少徵  右小肠经下   少羽    左膀胱经下
右徵  右小肠经上   众羽    右膀胱经下
质判  左小肠经下   桎羽    左膀胱经上
上宫   脾经     
大宫  左胃经上
少宫  右胃经上
加宫  右胃经下
左宫  左胃经下
3、指法
传世的中国古琴理论书籍对琴用指法的要求十分严格,各指法必须符合阴阳相合的原则,并且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都要做到阴阳协调,在一首古琴曲中要完全做到指法和谱集中一样是相当不容易的。这也从一侧面反映出古琴指法的丰富性和技巧性。古琴的常用指法,右手主要有“勾、剔、抹、挑、劈、托、打、摘”(右手八法);左手主要有“吟、揉、绰、注”等指法。右手又衍生出“锁、搓、历、轮、抹挑、勾剔、打圆、如一、滚拂”等多种技巧,左手则产生了“进复、退复”等手法。这些左右手指法又互相组合应用,变化无穷。特别是左手的吟、揉指法,表情变化细腻,柔和婉转,接近人声效果,展现了古琴音乐的独特魅力。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12:52: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681556633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琴與養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琴與養生.pdf

标签:弹琴   指法   理论   阴阳   气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