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统一的体积公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计算公式》。即p31页和做一做第1题和p32页练习七的第8、11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v=abh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v=a×a×a=a3,为了沟通这两个公式之间的联系,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以后学习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打下基础,本节课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 学情分析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学习平面图形扩展到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发展的一次逾越。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
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
4、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按照
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儿童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学习条件,让他们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律。本课的教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学。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说一说、练一练、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在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时,我安排了激情引趣、揭示课题,自主探究、推导公式,利用关系、类推公式,巩固练习、运用公式,全课总结、交流评价五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 揭示课题
新课开始之前,我先让学生通过填空来回顾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再通过计算两个图形的体积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自主探究 推导公式
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通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31页的内容。通过阅读,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习单(一)。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方法。
(三)利用关系 类推公式
提问:根据长方体积与正方体体积之间的关系,你能推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吗?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推导。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 底面积
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正方体)=底面积×高
如果S表示底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表示还可以写成: V=Sh
这样的教学是把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四)巩固练习 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先学后教,当堂测试:按要求独立完成学习单(二),拓展思维,攀登高峰,先学后教,当堂测试:独立完成学习单(三)
(五)全课总结: 交流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设计:P33页练习七第8、1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