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更新时间:2023-06-02 12:13:23 阅读: 评论:0

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一)比较文学的本体论
1.本体
现在讨论中所使用的本体一概念,其基本内涵即源自于“esntia”,在康德及其以后的哲学那里固定下来,意指万物恒定不变的基点、本源。
2.本体论
本体论是指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万物创生的基点——本源——终极存在的学问。
3.比较文学本体论
借用本体与本体论这两个概念,使其转型到比较文学基本原理的建构中,来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以此成立比较文学本体论,即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立它所安身立命的基点是什么,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源做终极意义上本体论追问。
4.比较文学的本质或性质
比较文学的本质或性质是研究,是文学研究,是作为一门学科对两个民族以上的文学和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汇通性的学术研究。这是比较文学的本质或性质。
5.比较文学的本体: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比较视域,比较视域就是比较文学的本体。
(二)比较视域
1.不同于民族文学研究和国别文学研究的是,比较文学研究在学科成立的意义上非常强调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即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
2.视域:“视域”在比较文学这里是指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我们把它总称为“视域”。
3.在古汉语中,“比”有两种基本意义涉及比较文学原理的建构
(1)“比”在“密”的原初意义上引申为“亲近”、“亲合”、“和协”、“齐同”、“并列”与“相连接”,
这样一条意义链正契合比较视域对两种民族文学关系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进行透视所获取的内在意义。
(2)“比”在古汉语中的第二种基本意义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较”
人们在这个层面上对“比”与“比较”的理解、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是最为普泛的,一些初涉比较文学的学者往往从这一字面上提取意义,去理解比较文学,最终导致对比较文学产生望文生义的误解,认为比较文学就是把两种文学现象拿过来进行对比。
4.比较视域的含义
(1)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种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之间的内在透视,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及两种以上民族文化知识的内在汇通,也是跨越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汇通。
(2)“四个跨越”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最基本要素,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比较视域的展开,使“三种关系”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
(三)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1.把比较文学误读为文学比较的原因
由于一些学者从日常用语的视角误读“比较”,没有对比较文学的学理获取正确的把握,又缺憾比较文学研究展开的本体视域——比较视域,所以比较文学界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把“比较文学”误读为“文学比较”的问题。
2.文学比较
文学比较一定是从“比”的第二种基本意义即日常用语的“比较”来理解比较文学的,因此往往从表面上把一眼看上去似乎相同的文学现象进行硬性的罗列与类比。
三个例子:
(1)把中国古代诗人李贺与英国近代诗人济慈进行硬性的类比。
(2)对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与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硬性比较。
(3)把中国古代诗学与西方古代诗学进行表面上的横向硬性比较。
3.文学比较没有意义的原因
(1)文学比较仅从表面的皮毛上对两种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类比,容易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其结论过于生硬而简单,并且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
(2)文学比较不可能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工作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无法追寻到东西方文学结构内部的共同规律,因此所推出的结论没有普遍性,缺少说服力,并且文学比较也缺少比较视域对东西方文学进行内在汇通的体系化,表现为一种结论上的武断与零散。
(3)由于文学比较缺少学理上的科学性,它的随意性太大,因此“拉郎配”、“乱点鸳鸯谱”与“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经常出现,这不仅没有研究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扰乱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正常视域。
4.比较文学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
(1)判断一篇文章、一部著作是否在学科上属于比较文学,不在于这篇文章、这部著作是
否在命题及内容中使用了“比较”两字,而在于判定研究主体是否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是否对他所研究的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了体系化的、内在性的汇通。
(2)对一位比较文学研究者身份的判定,关键在于他(她)所撰写的文章与著作有没有把学贯中西、学贯古今的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工作展开的本体,有没有学贯中西、学贯古今的深厚学术功力把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体系化的、内在性的汇通。
(四)比较视域的内质与可比性原则
1.“一个本体”与“两个学贯”
(1)“一个本体”:比较视域
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拥有的一种重要的学术能力和学术眼光,它是由研究主体多年对东西方文化营养的刻苦汲取及在自身知识结构中的厚重积累而形成。
(2)“两个学贯”:比较视域内质的最高层面用八个字来概述,就是“学贯中西”与“学贯古今”。
2.“三个关系”与“四个跨越”
(1)“三个关系”与“四个跨越”成为比较视域内质的重要因素。
(2)“三个关系”虽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但“三个关系”是依凭于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而成立的。
(3)从根本的意义上来看,“三个关系”还是属于比较视域的内质,是比较视域内在的“三个关系”在研究过程中外化出来,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如果没有比较视域或研究视域中本身就缺憾内在的“三个关系”,作为研究客体的“三个关系”还是无法成立。
(4)“四个跨越”也是比较视域的重要内质之一,如果一位文学研究者在其学术视域的内部没有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或跨学科,那么“三个关系”也无法作为客体成立,这样的文学研究还是一元视角的民族文学研究或国别文学研究。
3.“汇通性”与“体系化”
(1)“两个学贯”、“三个关系”、“四个跨越”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东西方文化与学术知识积
淀于主体知识结构中的内在汇通性与体系化,这种内在的汇通性与体系化既是比较视域的内质,又推动着比较视域的形成。
(2)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个民族文学之间关系的汇通性研究,虽然最终体现在研究成果的文本上,但首先是在主体自身知识结构内部完成的。
(3)从阐释学的理论上讲,研究主体要获取一种纯正的比较视域,必须对纳入自身知识结构的东西方文化及学术知识进行咀嚼、消化,在咀嚼、消化中对其重组使其体系化,这种咀嚼、消化也是东西方文化及学术知识在主体知识结构中进行对话、阐释与互动的过程,最后的重组即意味着汇通与体系化的可能。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12:13: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6792031894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pdf

标签:研究   比较文学   文学   视域   进行   意义   学科   本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