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剂的思考与感悟
摘要:清代徐⼤椿在《医学源流论·⽅药离合论》中云:“药有个性之专长,⽅有合群之妙⽤”,这句话深⼊浅出地说明了由名种药性的药物组成的⽅剂另有⼀番治病疗疾的作⽤。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剂学,为我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学习⽅剂的机会。在⽅剂学习的对程中,对⽅剂有了进⼀步认识的同时,也有⾃⼰的⼀些思考和感语,并对未来更好的学习⽅剂有初步的规划,以下是个⼈浅显的思考与感悟。
关键词:⽅剂,临床,⽅解,感悟,经典⽅。
⾸先,⽅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后遵循组⽅原则选择适宜的药物,明确⽤量、并酌定剂型,⽤法⽽成的药物配伍组合。从课本上严谨的定义上来看,⽅剂是综合性较⾼的理论,需要有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在辨证论治⽅⾯则需具备中医诊断学知识,最重要的中药学知识在处⽅遣药中也是必不可少。由此看来⽅剂的学习是有基础知识掌握的要求。
《汉书·艺⽂志·⽅技略》云:“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就像领导分配任务需要考量队员的能⼒合理分配才能使⼤家和谐⼀致朝统⼀的⽬标努⼒,⽅剂的道理亦如是。各个药物各司其职、共同发挥着治疗疾病的作⽤。此谓“⽅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 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权焉,此⽅之妙也。”(《医学源流论·⽅药离合论》)
⽅剂⾃产⽣伊始,历朝历代涌现出⽆数名医⼤家,不断继承和发展,他们创⽴了⾃⼰独特的⽅剂理论,并且研究出⾄今效验若神的经典⽅。
如东汉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绝⼤多数⽅剂配伍严谨,⽤药精当,疗效显著,被后世誉为“⽅书之祖”,其所载⽅剂被称为经⽅。
另外有⼀些经典⽅如⽓虚⽤四君⼦汤,⽽⾎虚⽤四物汤,治痰⽤⼆陈汤,治瘀⽤越鞠丸等。这些基础经典⽅在临床上再配合其它⽅剂进⾏加减变化,效果显著。
这些经典⽅是前⼈不断总结和积累的结果,他们通过经典的学习,并在临床上反复验证,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财富,值得每⼀个学习中医⽅剂的⼈学习和思考,并将它们有效的应⽤到临床上去治病救⼈。
以上是我对于⽅剂出于课本上的浅显感悟,思虑本学期结束将即,实际上对⽅剂的理解还停留在⽪⽑。⼀是因为⽅剂数量的确较多。⼆是只偏重课本上的理论过于局限。三是花费时间太少没有好好研究研究。痛定思痛,⾃⼰对从现在及以后的⽅剂学有新的⽅向和计划,以下则是我今后要⾛的路。
⾸先要重视原书原⽂中对原⽅的解释和介绍。找到原⽅的出处,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主治病证。这样⼦对⽅剂的理解和认识会相对全⾯。这个⼯作量较⼤但是课本上的⽅剂⼤多出⾃《伤寒论》、《⾦最要略》、《太平惠民和制局⽅》等书⽐较集中,并且⼀定会有不⼀样的体会所以是很值得的。
其次应参考古⼈对⽅剂的注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原⽅的主治病证,配伍思路,⽤药规律等。如吴谦《医宗⾦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中对⿇黄汤的注解,张秉成《成⽅便读》中对⼩青龙汤的⽅解等。
此外还可以参考同⼀医家对不同⽅论的解读,还有不同医家对同⼀⽅论的⽅解。以古⼈之⼼析古⼈之⽅为我们现代⼈学⽅剂提供了正确的⽅解⽅向,同时更有助于我们深⼊理解⽅剂。
最后,是临床试验,打算先从⾃⼰⼊⼿调理脾胃和睡眠,对照⾃⼰的各种症状和课本上的,⼩剂量的试⽤⽤来⾝体会来验证⽅剂。效果理想的话,再给长辈们试着⽤后,当然要先咨询⽼师。通过临床进⼀步真实的感触⽅剂的疗效。
总之,雄关漫道真如铁,⽽今迈步从头越,对我来说,⽅剂这条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