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

更新时间:2023-06-02 12:07:56 阅读: 评论:0

总论:
一、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思邈,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美尼尔氏综合症
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
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
维护旧论派:遂辰,志聪,锡驹,念祖(修园)
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
尤怡,钱潢(以法类证)
修园,包诚(分经审证)
二、医经学派: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
四、中西汇通派唐宗海(第一人)
五、河间学派完素寒凉派火热论
(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
荆山浮屠:罗知悌
六、易水学派元素杲
七、攻邪学派从正“汗、吐、下”
八、丹溪学派养阴
九、温补学派
宋《局方》温燥
金朱丹溪寒凉降火———苦寒
明温补
清寒凉
十、温病学派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
温热学派: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
华佗145-208东汉末医家建安三神医(董奉,仲景)“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1.麻沸散: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
2.五禽戏: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
3.漆叶青黏散:黄精漆叶桑葚何首乌茅山术
《华佗神方》思邈著
整易麻药神方:川乌草乌胡茄子羊踯躅麻黄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
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胡椒蟾酥荜茇细辛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
解麻药神方:人参生甘草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
神膏:乳香没药血竭儿茶三七冰片麝香
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
思邈药王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一则麻黄,一则青龙”
“以方类证”“三纲鼎立”之说
治疗经验
中风:1.伤风,太阳中风
2.关节不利,疼痛风寒湿痹乌头,天雄,附子
3.半身不遂,口僻,言语不利独活酒,牛膝酒
真中风风邪入中
类中风风,虚
症瘕积聚属肝,胸痹属心,痢疾属脾。
小建中汤衍变的类方:补当归建中汤,补川芎汤,大补中当归汤,黄芪汤
《千金要方》外两方面
1.对外风治疗:大小续命汤(兼痰热)驱散风邪为主治疗真中风的代表方剂
治疗中风莫忘:小续命汤经络宣通气络血络
脑血栓:小续命汤合牵正散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活动不利,舌软色暗,脉小紧)
2.阴液匮乏,痰火肆虐,风多见热证
平肝熄风,清热化痰,初发病时以清热涤痰治标为先,宜竹沥汤,又宜服羚羊角,石膏等        3.血证苇茎汤?
钱乙
重望诊目证面上证
重剂型丸散膏圆
《小儿药证直诀》
一、“脏腑柔弱,血气未实”——小儿生理特点,外易为六淫所侵,易为饮食所伤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病理特点,以妄攻误下为警戒(若误,先救药误,后治本病)益黄散(补脾散):皮丁香诃子青皮炙甘草温中理气,健脾止泻。
二、发展儿科诊断方法
六种常见脉象:“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目证: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虚;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
三、确立儿科五脏辩证纲领
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心气热:导赤散心实热:泻心汤心虚热:生犀散心虚肝热:安神丸
肝实热:泻青丸肝肾俱虚:地黄丸
脾实热:泻黄散邪热伤脾:玉露散脾虚:益黄散
肺实证:甘桔汤或泻白散肺虚证:阿胶散肺有痰热:葶苈丸
肾虚证:地黄丸
四、论治惊风的经验
急惊风:心肝“热盛则风生”,(痰热客于心胃,阳盛而阴虚;无阴;受大惊,高热)
慢惊风:脾虚损,脾虚无阳,吐泻等病后。
完素
一、1.火热论  2.脏腑六气病机说  3.玄府气液说  4.亢害承制说
《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经宣明论方》
二、学术理论
1.脏腑六气病机说(主要说明每一脏腑各有其特性)
脏腑本气:肺气清,肝气温,心气热,脾气湿,肾气寒。(盖肺本清,虚则温;
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治脾土之病,应以“补泻脾胃之本者,燥其湿则为泻,润其燥则为补”为原则。
“脏腑经络不必本气兴衰,而能为其病,六气互相干而病也”
“热在心则实,在肾则虚;寒在心则虚,在肾则实”
2.玄府气液说
玄府:气液运行的通道。《经》:汗空
“无物不有”“乃出入升降,道路之门户也”“气海之隧道纹理”
“玄府气液宣通”与“神机出入”有密切关系
玄府郁结则“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
玄府闭塞原因:主要为热气怫郁。“热盛则腠理密闭”
旨在研究与论述人体精、气在幽微难见的“玄府”中运行的情况。
3.亢害承制
生化和制约。“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解释人体病理变化中本质与现象的在联系。
物太过则有制约。“比物立象”天气的承制——人体脏腑的变化
五运六气偏亢过极,破坏了它们之间的正常承制关系
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
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之亢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
三、治疗经验
治热病善用寒凉,自制双解、通圣寒凉之剂。(防风通圣,黄连解毒)
消渴病:消渴,消中,肾消。病机:燥热。猪肚丸,根丸,人参白术散
中风:地黄饮子肾虚阳伤,痰浊上蒙
主开发郁结,宣通气液。
木香黄连丸:治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治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芍药汤。
氏治病强调一个“通”字。
增加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
元素
学术理论:1.总结脏腑辩证理论
脏腑病:“本病在脏腑”“标病在经络”虚实寒热:“是动”“所生病”
如“肝藏血属木,胆火寄其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肝之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月经病等
肝之标病:寒热症,头痛,吐涎,女人少腹肿痛等
“凡肝实则两胁下引痛,喜怒,虚则如人将捕之”
“肝中寒,则两臂不举,舌燥,善太息”
“肝中热,则喘满,多嗔,目痛,腹胀,不嗜食,所作不定”
“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妇人则月水不来,气急”
“是动,则病腰痛,甚则不可俯仰,丈夫癫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主肝所生病者,胸中呕逆,飧泻,狐疝,遗尿,癃闭病”
肝:有余泻之(行气血,镇惊搜风)
不足补之(补气血)
本热寒之(泻木,泻火,攻里)
标热发之(和解,解肌)
2.《医学启源》探讨遣方制药理论
味为阴,味之浓为纯阴(大黄),味薄者为阴中之阳(茶苦)
气为阳,气之浓为纯阳(附子),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淡竹叶)
炮制:熟升生降根梢:根升梢降,中守
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
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石膏泻胃火。
3.药类法象
风升生:味薄则通味之薄者,阴中之阳防风、荆芥
热浮长:气厚则发热气之厚者,阳中之阳干、附子、肉桂
湿化成中央:戊土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
己土其本味淡,其兼味苦甘辛咸,在人以脾应之黄芪人参
燥降收:气薄则发泄气之薄者,阳中之阴
寒沉藏:味厚则泄味之厚者,阴中之阳大黄、石膏
4.创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
太阳:在上者,羌活。在下者,黄柏。
少阳:在上者,柴胡。在下者,青皮。
阳明:在上者,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
厥阴:在上者,青皮。在下者,柴胡。
太阴:白芍少阴:知母
注重扶养脾胃,脾喜温运,胃喜润降。治脾宜守补升。治胃宜和攻降。
“养正积自除”——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
从正攻邪派《儒门事亲》
一、学术理论
攻邪理论:1.论病首重邪气(天地人、汗下吐、上下中)
2.论天地人三邪发病
3.贵于血气流通
治疗经验:1.祛邪三法汗法:疏散外邪(解表):渫、洗、熨、烙、灸、蒸、熏、
出血=发汗针刺、砭射、导引、按摩。
吐法:引涎、追泪、漉涎、嚏气
不卧散:川芎石膏藜芦甘草人参细辛
止吐:藜芦—葱白石药—甘草、贯众草木药—麝香
下法: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
2.食疗补虚“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治腰五药:杜仲牛膝狗脊骨碎补川断
3.情志疗法以情胜情
杲东垣老人补土派中医“脾胃学说”创始人《外伤辨惑论》《脾胃论》
一.脾胃伤说
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元气即真气,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
“人身诸气莫不由胃气所化,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
2.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自然界一切事物时刻运动着,运动形式:升降浮沉。
3.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伤发病主要病机: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出入失常。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主要病因:1.饮食不节则胃病。杀HP中药:蒲公英
2.形体劳逸则脾病
3.精神刺激(三者中最重要)(逍遥散)
累及它脏:“脾胃一虚,肺暴受病”“脾胃虚弱,阳气不开”
“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
二、伤热中证:脾胃伤,元气不足,阴火炽盛。阴火:虚之火,气虚。
病机: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坎离丸:黑豆大枣。(治虚劳)
三、制方遣药特点
1.益气泻火
益气泻火并重(元气不足,阴火炽盛):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益气升阳为主(补中益气汤):治本之法
泻火降火为主(朱砂安神丸):不宜久服,
2.升清降浊
升清之法:调中益气汤治噎嗝:润肠丸
降浊之法:三棱消积丸降浊之中佐以升清
升清降浊并用:通幽汤、丁香茱萸汤。
补中升阳和中汤:氏治麻木代表方(补中益气汤+白芍当归甘草黄柏苍术茯苓泽泻草豆蔻佛手草)
朱丹溪朱震亨元代代表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一、阳有余阴不足论阐述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旨在强调抑制相火,保护阴精。
天人合一(天道即是阳有余而阴不足)
1.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
2.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
3.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
二、相火论
1.相火为生命之动力—生理之火
2.相火妄动则为贼邪—病理之火:指人体功能过于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
原因:房劳过度;饮食厚味;情志过激等。
三、阴升阳降论
从五脏、水火、气血三方面论述。(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心肾相交)
治疗经验:滋阴降火,补阴配阳。“杂病用丹溪”
气(四君)血(四物)痰(二)郁(越鞠)
1.滋阴降火法
“气有余便是火”:相火妄动致脏腑功能活动亢盛而表现为阳热有余。
代表方:大补阴丸(阴精虚,补阴即火自降)(阴血虚:四物+知母黄柏)
2.升补阴血法
代表方:四物汤。
阴虚阳盛,强调静养、淡食。
3.气病治疗经验
十分重视元气,尤其重视后天脾胃之气及气机失调的治疗。
气虚、脾胃虚弱不欲饮食:四君、六君。
脾胃气虚,饮食不进,呕吐泄泻,或病后胃气虚怯者,参苓白术散主之。
“形病相应”——可治。病后发呃逆往往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4.血病治疗经验
重养血活血,以四物汤为主方,重视气与血的相生关系,重视相火对阴血
的危害。
阴虚火旺:四物+清相火。
妇科血病:以气血虚实为纲,以四物汤养血调经为主剂(补血药多于补气)
5.痰证
病因病机:脾虚、气郁。“百病兼痰”
痰核(脂肪瘤)——痰在皮里膜外:荆沥、竹沥必佐汁。
——痰在胁下:白芥子。
二汤为治痰基本方,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6.郁证
滞而不通。病因病机:气血郁滞——脾胃为升降枢纽,凡郁皆在中焦。
辩证:气郁关键——郁而化火
治疗:顺气为先越鞠丸(重在调气)、六郁汤(辛热温散之剂加寒凉清热之药)
薛己学术理论《科摘要》《外科发挥》
1.治病求本(辨证施治的原则;调治脾肾为治病之关键)
“以胃气为本”;肾命(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根本)
2.重视脾胃“脾胃为气血之本”——阴血不足之证{阳气虚弱——六君子汤
{阳气虚寒——六君子汤加炮
{胃土燥热——四物汤
{脾胃虚寒——八味丸
3.阐发肾命{左肾——六味丸;右命门——八味丸}
力避知、柏的苦寒泻火——温补
一、治疗经验
1.治虚心得——伤杂病、伤虚损痛证——当补
论虚证,必言阴虚(概括亡阴,肝、脾、肾之虚)即脾虚,脾为至阴之脏——补脾土
多用温补——甘温,温化——阳旺则阴生则金旺水生
血虚:温补阳气,调治肝脾——即使养阴。
1)朝夕互补法:根据人体一天之中阳气消长进退,以及自然界昼夜晨昏阳气的变化规律,来决定补法的应用——调补脾肾为主“朝宽暮急,属阴虚;暮宽朝急,属阳虚;朝暮皆急,阴阳俱虚也。”
2)急证骤补法——急补:八味丸、独参汤、参附汤
3)偏虚补正法——纯补阴、阳、气、血
2.疮疡的诊疗
3.治妇产科疾病特色
4.治伤科疾病特色:肝脾肾——理脾化虚、壮脾健胃、温补肾命
治疗以温补脾肾为主要手段,所以处方以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八味肾气丸、六君子汤、十全大补汤。
缪希雍 1546-1627年字仲淳,号慕台,海虞人,明代常熟人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12:07: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6788761877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pdf

标签:脾胃   学派   治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