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复习

更新时间:2023-06-02 11:40:07 阅读: 评论:0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
总论部分
1.学说:
<广义>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
<狭义>因为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医家学说>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2.医家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以某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传授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
3.医学流派:对某一地域,或具有某种特定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艺、技法的传承而构成的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
四大学派:河间、易水、伤寒、温热
七大学派:(三、四版)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汇通。
(五版)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攻邪、丹溪、温补。
十大学派:医经、经方、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汇通
4.学术流派分述:
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1.启发学术思想2.深化临证经验3.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
(一)医经学派
校勘注释家全元起、王冰、吴鹤皋、张志聪。
分类研究家杨上善、滑寿、张景岳、李中梓、汪昂。
专题发挥家秦越人(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刘完素、骆龙吉。
(二)经方学派(娴熟于临床辨证论治及方药应用)(后世经方:1.经典方2.仲景方)
《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以及近代曹家达(字颖甫)、吴櫂仙等,均属经方家一脉相传者。
(三)伤寒学派
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雍
明清三大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近代五大家: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
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
【晋唐收集整理阶段】
①王叔和收集《伤寒论》整理伤寒(从脉证方治入手)。
②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式,是唐代唯一)。
【宋金深入研究阶段】
①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脉证分辨,以脉为先)
②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阐发寒毒、异气之说)
③朱肱著《伤寒类证活人书》(以经络解释六经)
④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强调八纲辨证)
⑤郭雍著《伤寒补亡论》(伤寒补亡,搜集诸说,丰富内容)
⑥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首创“以经释论,以论证经”。经论结合,全面注解伤寒)
【明清发展兴盛阶段】
<错简重订派>
代表人物:方有执(1.力主错简重订论2.风寒中伤营卫说)、喻昌(三纲鼎立说)
代表著作:《伤寒论条辨》、《伤寒尚论篇》
其他医家:
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吴仪洛《伤寒分经》
吴谦 《医宗金鉴》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直解》
章楠《伤寒论本旨》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
黄元御《伤寒悬解》
<维护旧论派>
代表人物: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
代表著作:《张卿子伤寒论》、《伤寒论集注》、《伤寒论直解》、《伤寒论浅注》
<辨证论治派>
①以方类证派:柯琴(第一个提出汤证的概念;提出“六经地面说”)、徐大椿
②以法类证派:尤怡《伤寒贯珠集》、钱璜《伤寒溯源集》
③分经审证派: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包诚《伤寒审证表》
(四)河间学派(以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
刘完素:创立“六气皆从火化”,善用寒凉方法治疗火热类疾病。
“二歧三变”:一歧张从正,二歧罗知悌。一变罗知梯,再变朱震亨,三变王纶、虞抟、汪机。
(五)易水学派(以张元素为师祖,以李杲为中坚)
以“脏腑病机学说”为学术主旨,创建脏腑寒热虚实辩证体系。
张元素:《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
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的区别:
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
研究对象
着重于外来邪气
着眼于机体五脏六腑
辨证
辨别外感火热表里
分辨脏腑寒热虚实
治疗
清热泻火养阴
调整脏腑机能
发展趋势
攻邪派、丹溪派、温病学派
补土派、温补派
(六)攻邪学派
主张“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张从正:《儒门事亲》。
(七)丹溪学派(注重养阴)
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八)温补学派(继承东垣脾胃学说,注重探讨肾和命门病机)
阴阳水火不足立论。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和辨证治疗,治疗特点:温养补虚。重阳轻阴,重气轻血,重补轻攻,重热轻凉。
代表医家:薛己、赵献可、孙一奎、张介宾(《景岳全书》;《质疑录》;《类经》)、李中梓(《医宗必读》;《内经知要》)、高鼓峰、吕留良。
(九)温病学派
代表医家:(早期)吴有性、戴天章、余霖。(中后期)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
形成过程:
① 奠基阶段
②形成阶段(明末清初):明末吴有性《瘟疫论》,清初戴天章《广瘟疫论》清余师愚《疫疹一得》
③成熟阶段(清代中叶):叶天士《温热论》,薛雪《湿热条辨》,吴瑭《温病条辨》,王士雄《温热经纬》。
(十)汇通学派
代表医家:唐容川、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恽铁樵、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汪昂《汤头歌诀》、王宏翰《医学原始》、王学权《重庆堂随笔》、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5.师承关系:
6.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
各论部分
孙思邈 (初唐时期)
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各科证治233门,方5300余首。 《千金翼方》各科189门,方论2900余首。
(一)医德创立医德规范和行医准则
核心思想:,论述范畴包括医学誓言、医德医风、行医规范等。
大医精诚
大医习业--谦、勤、博、精
大医执业(标准)--精诚 精—技艺精湛(知识、技能、变通)诚—医德高尚(态度、作风)
对待病人:仁慈恻隐,无欲无求。
对待同道:不可道说是非,议论人物;不可“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诩之貌,谓天下无双。”
对待工作:“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二)养生养生学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
养生十要: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论、饮食、房室、反俗、医药、禁忌
养生理论与方法
1.抑情养性
重视养性抑情节欲:“十二多”丧生之本;“十二少”养生之要;“十要”养生之诸契
2.常欲小劳:散步、按摩、导引、调气内视。
3.食养食治
饮食养生基本观点“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不知食宜者,不足于存生”
详论饮食宜忌:尊奉内经 详论食物分类、功效、主治和宜忌 主张合理饮食注重饮食安全
提倡饮食清淡 合理搭配食物勿偏食五味 主张少食多餐 强调食物治疗
4.慎护养老
老年: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念;
饮食及疾病防治:宜轻清淡, 常宜温食,推崇食甘润和血肉填精之品;
(三)创建疾病分类与脏腑辨证相结合的方证理论体系
1.以脏腑类归为主体的疾病分类法 2.脏腑辨证纲领的完善(P61
以脾胃病为例分脾实热,脾胃俱实,脾胃俱虚,胃实热,胃虚冷
(四)伤寒温病的方正论治体系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1.仲景方证,比类相附2.瘟疫证治,防重于治:提出“治未病”思;治疗大头瘟创制普济消毒饮3.重在清热解毒,配伍汗下养阴
(五)方剂成就
1.集成名方垂后世《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2.化裁古方出新意(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独活寄生汤)。
3.收集单方验方。
4.创制新方:独活寄生汤、温脾汤等。
5.剂型丰富用药方法多样。
(六)杂病治疗经验
1.中风治法:从内中和外中两方面进行论治,创立了大小续命汤
2.虚损治法:包括五劳、六极、七伤诸病
重要的治则治法:①补剂兼泻、②以泻为补、③寒温相济:温阳散寒为主,济以苦寒清火;甘寒养液为主,济以辛温开泻;温补肾气,济以养阴清热④劳则补子:指母脏之虚劳,需补其子气;子气充盛,必能上感其母,使母气受益而康复。如补养肺气的白石英丸。
严用和 (南宋时期)
主要著作《济生方》
(一)脏腑虚实论治五劳六极论治水肿论治等)
(二)论脾肾两脏关系
1.重视脾胃,以肾为主2.强调“补脾不若补肾
(三)对方剂学的贡献
1.创制新方:四磨汤、归脾汤、蠲痹汤、实脾饮、橘核丸、加味肾气丸、小蓟饮子、消风散
2.化裁名方: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
3.广集单方验方:蒜连丸、鸣聋散等
(四)病症论治要说
1.治痰饮贵乎顺气道,通津液:导痰汤、槟榔散、五套丸。
观点: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
2.论秘结提出五秘论治,即:风秘、气秘、湿秘、冷秘、热秘。提出燥则润之、湿则滑之、秘则通之、寒则温利之四个治则。
李 杲 (号东垣老人,宋金时期)
著作:继承张元素的学术理论《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
(一)脾胃内伤学说确立脾胃内伤学说
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本(《兰室秘藏》:脾胃为气血阴阳之根蒂。)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3.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二)阐发内伤热中阴火论
1.内伤热中病机
①阳气不升,伏留化火②津伤血弱,内燥化火③谷气下流,郁而化火④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2.内伤热中临床表现:
①脾胃气虚类证候:肌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②火热亢盛类证候: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以及三焦九窍积热
3.内伤与外感的鉴别诊断
①辨阴阳证②辨脉③辨寒热④辨手心手背⑤辨口鼻⑥辨头痛⑦辨筋骨四肢⑧辩渴与不渴
4.内伤热中证治法
①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②升阳散火法:升阳散火汤③升阳除湿法:升阳除湿汤
(三)其他用药经验
1.四时用药:清暑益气汤、升阳汤
2.脏腑用药:肺之脾胃虚:升阳益胃汤;肾之脾胃虚:沉香温胃散
3.随病用药
4.治疗瘟疫:创制普济消毒饮
5.化裁古方:枳术丸的化裁等
(四)学术传承
1.王好古:阴证的提出、病因病机、鉴别、治疗
2.罗天益:发挥脾胃学说
朱震亨(尊称丹溪翁,金元时期)
著作:《格致余论》(阳有余而阴不足论相火论)。《局方发挥》纠正滥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补、辛燥剂治病的流弊,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在纠正时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相火论
1.相火为生命的原动力:认为世间各种事物,无非处于“动”、“静”两种状态,其中“动”是基本的、主要的;自然界万物及人的生命现象,均以动为常;至于“动”的产生,则基于相火的推动作用。
2.相火妄动则为贼邪(阳常有余阴亦不足则易产生火)
朱丹溪“相火”与李杲“阴火”的比较
朱丹溪
李东垣
概念
相火之常为人身动气
相火之变为元气之贼
强调相火的两重性
阴火戢敛则元气充沛
阴火上冲则为元气之贼
强调病理性阴火
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过极、色欲过度
饮食失调、劳役过度、精神刺激
病机
相火妄动,煎熬真阴
气火失调,阴火上冲
治则
滋阴降火
补中升阳(甘温除热)
方剂
大补阴丸
补中益气
(二)阳有余阴不足论(朱丹溪阐述人体阴阳状态的基本观点)与P197张介宾的“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相区别)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11:40: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6772071877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医各家学说复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医各家学说复习.pdf

标签:脾胃   脏腑   饮食   学术   伤寒论   治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