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的例子
郑观应等人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被明确提出作为学习和训练西方国家的思想的根源。它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上,它是任何改革运动的先驱,如洋务运动、改革运动和辛亥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孔子时代的教育,主要学的不是具体的谋生手段,而是社会精英应该有的智慧和见识。到了隋代,有了科举制度,科举成为了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普通人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通道,从这时开始,中国的教育和考试开始紧密结合,自然而然地和社会地位、做官就联系在一起了。这种观念对国人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还是把考试、升学和获得社会地位联系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千方百计地要读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也就不难理解了。
西方高等教育的萌芽,和中国很相似,也是一位智者带着一帮学生,这个人就是毕达哥拉斯,古希脂的数学家、哲学家。现代大学是在中世纪诞生的,“大学”是指一种包括老师和学
生在内的团体,这种团体直接受到领主保护,拥有学术特权。和中国的大学不一样,接受学术特权的西方大学,教授的内容大多数都是神学知识、拉丁文写作技巧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来这里上大学的学生,一开始想的就不是升官发财。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也是西方人并不是全民都想上大学的思想根源。
虽然东西方高等教育在历史上的差异很大,但就现在来说,中国人读大学也并不都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很多人都是因为对知识纯粹的渴望去读大学的。不过,在吴军看来,不管有没有上大学、抱着什么目的去上大学,这都不重要,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拿到一所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不过是在马拉松赛跑里取得了一个还不错的站位而已。
看过马拉松的人都知道,在起跑的一瞬间道路非常拥挤,但等比赛过了四分之一,选手和选手之间的距离已经拉开很远了,起跑时占的那一点点便宜早就没什么意义了。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事实上,成功的道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拥挤,在人生的马拉松上,绝大多数人跑不到一半就弃权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要发愁怎么才能找到一个同伴,陪自己一起跑下去。笑到最后的,一定是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