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导有方 学生学有效

更新时间:2023-06-02 11:14:16 阅读: 评论:0

教师导有方 学生学有效
作者:蒋 琴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8年第10期
    江苏苏州外国语学校 (215000) 蒋 琴
    [摘 要] 目前的阅读教学, 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 “教” 与 “学” 的关系, 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因此, 教师应选择好导的形式, 通过问题式、 情境式、 示范性、 梯度性和生成性的引导,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 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 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导学; 问题; 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8) 28-0034-02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 仍有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 “教” 与 “学” 的关系, 使阅读课堂出现放任自流或者教得过多等现象, 不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那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才更有效呢?
    一、 问题式的导, 启发学生学
    所谓问题式导学, 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探究, 使阅读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
    如, 苏教版第5册的 《哪吒闹海》 一文, 主要通过哪吒闹海经过的描述, 赞扬了哪吒机智勇敢、 武艺高超、 为民除害的思想品质。在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些优秀的品质,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了这样一组问题。
    1.读了课文以后, 你知道课文是围绕哪个字来描写的吗?
    2.文章采取哪种方式把哪吒闹海的经过精彩地表现出来?
    3.从哪吒闹海的经过中, 可以看出哪吒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指向概括与提炼; 第二个问题指向细读课文, 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第三个问题则指向学生的阅读体悟, 着重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阅读的目的明确, 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 问题是学习的心脏。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获得对文本内容的真正理解, 走进
阅读的深处。
    二、 情境式的导, 入情入境学
    所谓情景式导学, 主要是指教师以介绍作者、 推介作品、 讲述故事、 呈现画面以及再现情境等形式, 并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 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学生能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入情入境地展开课堂学习。
    如, 在教学苏教版第6册的 《少年王勃》 一课时,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王勃有哪些认识。大多数学生对王勃的了解只是停留在他是一个诗人上。为了使学生对王勃有更多的了解,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教师向学生介绍: “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 有一座与黄鹤楼、 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 (出示图片) 。它始建于唐初, 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一个少年的文章 《滕王阁序》 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个少年就是王勃。 (板书课题, 出示王勃图片) 你们想知道这首 《滕王阁序》 创作的经过吗?接下来请大家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 这里, 教师主要借助声情并茂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借助形象直观的图片来吸引学生, 使学生能有滋有味地阅读文章。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是很容易被情境所感染的。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用充满真情的语言去引导学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三、 示范性的导, 引导规范学
    所谓示范性导学, 就是指教师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 为学生提供一种或者几种学习的思路与方法, 以帮助学生在把握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扎实有效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一般包括朗读的指导与示范、 阅读方法的指导与示范以及解题方法的指导与示范等。
    如, 苏教版第11册 《麋鹿》 一课, 是一篇科普类的知识说明文, 主要介绍麋鹿的一些常识, 使学生通过学习对麋鹿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由于已经学过了 《恐龙》 一课, 学生知道了说明文在介绍动物时经常采用的说明方法,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 教师以 《恐龙》 一文中恐龙的种类、 特点为例子, 让学生先说说在 《恐龙》 一文中自己学到了哪些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让学生从麋鹿的由来、 外形特点、 生活习性、 传奇经历等方面展开阅读, 掌握麋鹿的主要特征。这样的引导, 学生印象深刻, 学习效果显著。
    在阅读教学中, 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积累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当教师鼓励他们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时, 自然就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这样, 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 经验的积累, 更科学地进行语文学习,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 梯度性的导, 层次推进学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接受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进行梯度性引导, 以帮助学生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地获得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渐进式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语
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如, 苏教版第12册的 《烟台的海》 一文, 主要写了烟台四季不同的景象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 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以激发读者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感受烟台的海—品味烟台海的魅力—体验阅读的美感—描写熟悉的景物四大板块, 引导学生层层展开阅读。这几个环节前后连贯、层层递进, 使整个阅读过程思路清晰、 逻辑严密。这样导学, 使学生的学习有层次、 有梯度, 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规律, 教学效果显著。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以梯度的形式导学, 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有层次地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五、 生成性的导, 灵活多样学
    叶澜教授曾说: “课堂教学总是向着未知的彼岸航行。 ”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常常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所得。同样的问题,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 从而产生观点的碰撞。此时, 如果教师能以生成式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调控, 那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灵活轻松。
    如, 苏教版第12册的 《最大的麦穗》 一文在描写苏格拉底让弟子们采摘麦穗的时候, 有这样一句
话: “你们已经到头了! ” 在教学的时候, 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先说说对这句话的意思。有的学生说: “这句话是说时间已经到了, 弟子们没有机会了。 ” 有的学生说: “这句话是说弟子们已经走到地头了, 无论收获与否, 弟子们都没有机会了。 ” 针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及时追问道: “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 “没有。 ” “为什么?是弟子们没有认真寻找, 不够努力吗? ” “不是。有最大的麦穗,但是他们已经错过了, 没有抓住机会。 ” “是啊, 机会就这样常常在人们举棋不定、 犹豫不决中从指尖溜走, 以至于到最后人们仍是两手空空。那你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给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一些建议吗? ” 这样的引导直指课堂生成, 学生感受深刻,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上述教例中, 当学生初步感受到句子含义的时候, 教师乘胜追击, 有效引导, 使学生对如何把握机会、为什么要把握机会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有效的导学是高效阅读的基础。教师要把握好导学的形式, 抓住导学的时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让语文课堂达到学有温度、 教学梯度的理想的教学境界。
    (责编 韦 雄)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11:14: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675656632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师导有方 学生学有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师导有方 学生学有效.pdf

标签:学生   阅读   学习   教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