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复习
——内蒙古医学院09中医杨雷
代表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方剂最多
方剂:是中医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治法:治疗的方法。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君药: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主病之谓君)
臣药: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次要作用)
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a佐助药-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b佐制药-制药君、臣药的烈、毒性的药物。
C反佐药-指在重病邪盛时,根据“甚者从之”的治则,用于消除或避免产生格拒现象(饮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治寒以热而佐以寒,治热以寒而佐以热)
使药:a调和药性的药物
b引经报使药:指能引导方中诸药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经脉、脏腑、病位的药物。
八法:汗、和、下、吐、温、清、消、补
十剂:宣通、补写、轻重、滑涩、燥湿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 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
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发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甘温除热) 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
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治崩漏—————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
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
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
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
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
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
治带下—————完带汤(肝郁脾虚,湿浊下注)
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下注)
药物在方中的作用
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相须为用,攻润相济,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
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制性存用』(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
大黄牡丹汤(配桃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其泻下攻积通导大便之功实有以泻代清之用)
芍药汤――泄热祛积,活血化瘀(通因通用)
2.桂枝------桂枝汤(配白芍)散寒解肌发表,温助卫阳 (相配①解肌发表,且散中有收,使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②调和营卫)
当归四逆汤(配当归) ――温经散寒,活血通脉(内和气血)
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桂枝夹炙甘草=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增强温心阳,益心气,利血脉之功)
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麻桂相须为用,加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
小建中汤――温阳散寒(辛甘化阳,以补阳气)
肾气丸――温阳化气
五苓散――化气解表
3.黄芪-------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
归脾汤――益气健脾,补气生血,补气摄血
固冲汤――补气摄血、生血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
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
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
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
小青龙汤――燥湿化痰,祛饮降浊
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
6.白术------玉屏风散――健脾益气,固表止汗
痛泻要方――健脾燥湿
完带汤――补脾祛湿以止带
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
生脉散――敛阴止汗
四神丸――涩肠止泻
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
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膏、母相配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
9.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敛阴养血,治下痢腹痛
桂枝汤――滋养营阴,敛固外泄之营阴
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
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
四物汤――补血
10.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柴芩相配,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蒿、芩相配,透邪泄热,引邪外出,和解少阳)
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以止泻
11.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
清暑益气汤――清热泻火除烦
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
12.柴胡------龙胆泻肝汤――疏肝清热,引药入肝胆经
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
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疏畅枢机
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引药上行。
败毒散――解肌发表
逍遥散――疏肝解郁
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
13.杏仁---麻子仁丸――宣降肺气,润肠通便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16.薄荷-----逍遥散――疏达肝气
银翘散――辛凉解表,利咽
17.生地-----肾气丸――【干地黄】滋阴补肾
炙甘草汤――滋阴养血
一贯煎――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增液
18.连翘----银翘散――(金银花)a清热解毒,芳香辟秽b轻散透表
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19.干姜——理中丸——温中祛寒,与人参相配,补气健脾。
在四逆汤——温阳散寒,与附子相须为用,回阳救逆。
特殊的治法(也可做为名词)
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抉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桂甘汤(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通心脉、和血气,振奋心阳的作 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小建中汤(饴糖+桂枝)、桂枝汤、苓桂术甘汤、炙甘草汤
酸甘化阴:是指营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阴的治法。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临床常用于阴不济阳之风。――桂枝汤(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
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小建中汤(芍+饴糖)桂枝汤
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
釜底抽薪法;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本法好比实抽取锅底下燃烧底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大承气汤
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桂枝汤
滋阴疏肝法: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一贯煎治疗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
补气止血法:治法之一,又称益气摄血。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益气升阳法: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消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治法―补中益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