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一类方总结

更新时间:2023-06-02 10:49:17 阅读: 评论:0

方剂学
组成见方解和方歌
绪言
1.方剂:在中医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2.方剂学的概念: 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
3.方剂学的发展简史:
1)先秦时期: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全书共有医方283个,涉及临床各科病证100余种。诸方用药242种,有不少品种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收载的。
2)两汉时期:
(1)方剂学的基础理论,主要集中地反映在《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之中。此书在治则和治法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期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书中总结的大量治法内容无一不是后世立法组方的理论基础;在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此书虽是专门阐述中医基本理论的经典之作,还有13首方剂
(2)张仲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完成了当代最高水平的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此书经晋•王叔和及宋•林亿等先后整理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之得以广为流传。《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和略》载方245首,不计两书并见的重复方,计有323个方剂。《伤寒杂病论》历来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3)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为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所撰。
4)隋唐时期:
( 1)《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的力作。《千金要方》共30卷,132门,载方5300余首。《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200余首,用以羽翼前书。
( 2)《外台秘要》唐代又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全书计40卷,1104门,收方6800余首。本书的特点是整理并保存了一大批唐代及唐以前的医方
5)北宋政府官办药局“太平惠民和剂局”的建立,使大量成方制剂的生产规范化,标志着我国制剂和成药销售、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其所藏医方经校订编纂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堪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6)《普济方》 明 • 朱肃编 载方61739首现存古籍最大的一部方
7)近现代:《中医方剂大辞典》 南京中医学院,载方 96500余首
4.方剂与治法
1)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2)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剂与治法的关系体现在“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中医学历来所强调的“以法统方”的全部内容。
3)八法: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现将常用的八法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常有辛温、辛凉汗法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
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使用于形症俱实之证。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和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分类也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
(6)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里热病证。
(7)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为主。在这些治法中,已包括了分补五脏之法。
5.方剂的分类:
1)病证分类: 《五十二病方》《伤寒论》《金匮要略》《太平圣惠方》《普济方》
2)脏腑分类: 《千金要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3)病因分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组成分类:最早见于《内经》,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重)确切以组成分类的明代施沛《祖剂》
5)“十剂”:北齐徐之才《药对》。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分类药物。
6)笔画分类:《中医方剂大辞典》
6.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方剂的配伍目的:增强药力 产生协同作用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
2)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
(1)君药: 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臣药:有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有三种意义。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4)使药:有两种意义。①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 成变化: 药味的增减、药量增减、剂型变化
7方剂的服法:
1)服药时间:1.一般药物,饭前一小时。2.滋补药物,空腹服用。3.安神方剂睡前服用。4.急重病证,不拘时间。5.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6.治疟方宜在发作前两小时服
2)服药方法:每日一剂一煎、二煎兑合、分2-3次服
解表剂
1.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汗法——解表剂
2.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辛温解表
1麻黄汤《伤寒论》:
功用: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
麻黄—君—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麻、桂相伍,
桂枝—臣—发汗解表,调和营卫   
杏仁—佐—利肺平喘
甘草—佐使—调和药性,延缓药力 缓麻、桂峻烈之性。
@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炙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即可调和麻黄杏仁的宣降特性,又能缓和麻黄桂枝合用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及正气。
@麻黄与桂枝配伍:一发卫气之闭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增强发汗解表之功
@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使邪从表而出)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鉴别症状,又如小便自利。这里主要用于与外感风热证相比较。),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
桂枝—君药—解肌发表,温通经络
芍药—臣—滋养营阴,敛阴止汗
生姜—佐—辛散表邪,和胃止呕
大枣—佐—益气和中
炙甘草—使—调和药性、配桂枝--辛甘助阳、配芍药--酸甘化阴
@桂枝的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其微汗
@配伍特点:发中有补 散中有收  邪正兼顾  阴阳并调
@芍药---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①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②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③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方解:本方用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所致的病证
君药:羌活---祛表部及上焦的风寒湿邪(入太阳经)
臣药: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
      苍术---发汗祛湿(入太阴经)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药
佐药:细辛--祛风散寒止头痛(入少阴经)
白芷---祛风止头痛(入阳明经)
川芎---祛风止头痛(入厥阴经)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
配伍特点: 解表为主,兼清里热。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方歌: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小青龙汤《伤寒论》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此为必备症状,胸痞喘咳,痰涎清稀而多;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痛重,头面四肢浮肿(后三者为内饮的症候),舌苔白滑,脉浮者。
方解:病机:素有寒饮,复感风寒
君药:麻黄—发汗宣肺,解表平喘
桂枝---发汗解表,温阳化饮
臣药:干姜—辛热,温肺化饮
细辛---温肺散饮,又助解表
佐药:五味子—收敛肺气
芍药---益阴敛汗,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佐使:炙甘草---①益气和中,②调药
@方歌: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10:49: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674157632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方剂学一类方总结.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方剂学一类方总结.pdf

上一篇:方志学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治法   药物   作用   治疗   调和   发汗   解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