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学

更新时间:2023-06-02 10:47:41 阅读: 评论:0

一、名词解释
1.方志
方志是地方志的简称,也称志书。所谓方志,就是分门别类、系统记述一个地方的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作。
2.图经
图经,方志的别称之一。图即舆地图,经为文字说明。图与经两部分合为图经。图经源于古地图,先以地图为主,经为辅,后因文渐繁,经成为图经主体,而图降居其次。现知最早以图经为名者,是东汉《巴郡图经》。唐、北宋图经大盛,著名图经有唐《沙州图经》等。
3.乘
乘,方志的别称之一,为方志之雅称,其体例、内容与志无异。方志取乘为名,源于春秋之国别史《晋乘》,始于宋洪刍《豫章职方乘》。此后历代均有沿袭,著名的有元于钦《齐乘》等。
4.谱
谱,方志的别称之一。方志名谱,是因袭先秦《周谱》而来。创始于宋杨备《思平郡谱》和曹叔远《永嘉谱》,然为数极少。
5.省志
省志,是以省为记载范围的志书。新中国成立之前均称通志,现改称为省志。省乃最高之地方行政区划,始置于元朝,之后经明、清、民国,沿用至今。省之有通志,始于元代。历史上的通志一般由布政使、总督、巡抚主修,督学使编纂。
6.府志
府志就是记载一府之内人、事、物的志书。府是唐至清代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名称,是省以下、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因府相当于唐以前的郡,故有些府志又称郡志。府志一般由府一级官吏主持修纂。历史上著名府志有宋范成大纂《吴郡志》、明王鳌等纂《姑苏志》、清戴震纂《汾州府志》等。
7.厅志
厅志,是记载一厅范围诸事的志书。清在新开发的地区设置厅,为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同知或通判。清代著名厅志有金志节《口北三厅志》、黄以周《定海厅志》等。民国后废厅建置,厅志亦因之不修。
8.通志
这里所言的“通志”,同惯称省志为“通志”,并不是一个概念。所谓通志,是指志书所记载的内容,基本总括了一地的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举凡一地的疆域、沿革、山川、厄塞、田亩、物产、财赋、人口、灾异、风俗、丁役、胜迹、人物、艺文等无所不载,而且
所载内容在涉及的时间跨度上统合古今。一般的省、府、州、县、乡镇等志都是通志。
9.纲目体
纲目体,是方志篇目设计的基本形式之一,即先设总纲(或称大类),各纲之下又酌分细目,以纲统目,目以纲聚,纲举目张。是体于宋前较少采用,南宋以后不断发展,至明正德年间已与平目体并驾齐驱,嘉靖中叶后成为志书主要体式。
10.凡例
凡例是志书的编辑说明,叙述志书编纂体例与内容等。志书都有凡例,凡例在志书中虽然文字不多,但却十分重要,它起着指导、规范志书写作的作用。
11.大事记
大事记是一地古今大事的纵向记录,从中可以看清一地历史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过程。大事记从纵的方面体现全志的主要脉络,是全志之经。
二、简答、论述
1,一地多志的标法(为区别一个地方先后重见叠出的志书,方志有哪些习惯性的称名标法)
答:①标注朝代和年号。《秦地图》,《乾隆上海县志》
②加“续”字。《上海县续志》
③加“后”字者。《豫章职方乘》--《豫章职方后乘》
④加“新”字者。《新纂云南通志》
⑤标明修次。首次修志,加“鼎修”、“创修”、“初志”等字。《鼎修常德府志》;
二是加“重修”、“重纂”、“重辑”、“重续”等字样。清康乃心纂《重修平遥县志》;三是书“再续”。《再续华州志》;四是加数字。一修名《赤城志》--二修名《赤城续志》--三修名《赤城三志》。
⑥冠以纂修者姓名。阮元《广东通志》,简称广东《阮志》。
⑦为区别同名异地和一地多种志书而冠以所隶政区。《广西太平府志》
⑧以政区别称标名。如福州别名三山--《三山志》
2,方志的性质
答:关于方志的性质,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认为方志是地理书,属于地理学范畴。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传
统观点,历史上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①从梁《七录》开始,到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历代图书目录学,都将方志列入地理类。
②最为典型的是:清代乾嘉时期形成了以当时的著名学者戴震等为代表的方志地理学派。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修志主张是认为方志应以载古今地理沿革为主。
当代学者及方志著述,也有将方志列入地理书范畴者,(其理由是:其一,在古代公私目录书籍中,大都将方志列为地理之属,把方志看作地理书;其二,方志源头,是成书于先秦的我国第一部全国性地理专著《禹贡》和《周官·职方》;其三,方志内容,首载一地的地理内容;其四,方志以特定区域
为收载范围,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然而此说仅以方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所记有不少地理方面的内容为立论基础,它过于强调单一性而忽视了方志内容的综合性。方志除地理内容之外,尚有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社会、人物等更多不属于地理的资料。以地理统括方志,显然是以偏概全,难以成立。)
(2)认为方志是历史书,属历史学范畴。该说由东汉经学家郑玄所创,其后历代都有人加以阐发。
①如果说,宋元时“志乃史书”还是少数修志者和学者的主张的话,那么到了明代,志为史说的观点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史与志几成同义词。
②至清代,许多学者和方志纂修者也认为方志乃“史之流”、“史之属”。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更是力主“志属史体”,形成了方志历史学派。(其立论依据是:其一,认为方志导源于《周官》外史所掌“四方之志”,本来就是与春秋列国国史同类的历史著作。其二,认为方志内容为各地掌故、律令,与传统史书无异,只是比史书更加“具体而微”,为的是供国史“采择”; 其三,认为志书与史书编纂原则和方法相通,且古今不少史学家同时也是方志学家,志与史是同源异流而已。)
但是,史志既有相同之处,更有相异之处,两者不能划上等号而彼此相代。
(3)认为方志兼及史地两方面内容,即史地兼有说。
该说产生于民国时期,认为方志不仅以地域为记述空间,具有地理性,而且以一定时间为限,具有明显的历史性,方志已融合了地理历史两种特点。这是对方志属地理书、历史书争论的折衷表述。
此外,还有人认为方志是地方百科全书,是地方资料全书,是行政管理书,是一方古今总览等。
3,方志的基本特征
(1)区域性。
①从志书的命名来看,自明代以来,一般通行在地名后面加上省、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②从志书记载的要求来看,它只记载本地区的事情。
③从志书内容来看,由于我国领土辽阔,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建置沿革、资源物产、风土民情等本来就各不相同,加之方志编修人员有意突出别处没有、本地独有的事物,因而打开任何一部方志,都会感到浓郁的地方气息扑面而来。
(2)连续性
①我国编纂方志历史悠久,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迟至从汉代开始,历代都在政局稳定之后,诏令各地编修志书。连续不断地编修志书,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
②方志编纂的连续性是任何图书所无法比拟的。我国正史编修基本上一朝一史,“隔代编史”,而方志是一朝多志,“当代修志”,连续性更强。
(3)综合性
方志的记述,只要和这个地区有关,统属它的记述范围。方志的“包罗万象”是它区别于其它种类地方文献的一大特色。
(4)资料性
首先,尽管许多方志出于名家手笔,写得文采动人,但它毕竟不是文学作品,必须准确反映事实,决不允许想象和虚构。
其次,方志只回答“是什么”,不回答“为什么”,它的任务不是阐述理论或探讨规律。
(5)可靠性
官修方志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可以利用一般人接触不到的官方档案,甚至可以调动更多的人力开展实地调查,再加以“时近则迹真、地近则亦核”修志的有力条件,所以志书中的记载通常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6)扬善隐恶性
过去的旧方志、“笔法”上基本倾向是有褒少贬,或者说是以褒扬为主。当时的志书编者和地方官绅,认为志书“纪善不纪恶,职褒不职贬”。其意在“扬善”。
4,清章学诚从“方志乃一方之全史” 方志观点出发,认为方志的功用主要有三。其一为经世致用,主要用于当世,强调“夫修志者,非
示观美,将求其适用也”。其二为教化,认为“史志之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凛凛烈烈,有声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其三为存史,为修国史提供材料,即“史部要删”、“史部取裁”之用。
5,书与史书的区别和联系
答:(1)志书与史书的区别
①史书侧重历史的纵向叙述,志书则在统合古今的基础上侧重于横断面的展开。
②史书主要记人类社会现象,志书除记社会现象外,关于自然现象也是其主要的内容。
③史书主要记述过去,不记生存之人的事迹,对人物严格遵循“盖棺论定”原则,志书则多以记述当代的现状为主,如存在生存之人的事迹和作品,均往往加以收录。
④史书偏重于论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强调对历史事件及人物进行分析,其学术观点较为鲜明,学术性较强;志书则偏重于记述事物的始末,不尚分析和评论,要求将是非褒贬寓于记述之中,注重保存史实和原始材料,其资料性较强。
⑤史书记人物主张有褒有贬、善恶并书,志书记人物则向来讲究“有美无刺,隐恶扬善”、“恶者不录” 。
⑥史书是隔代编史,其中国史往往是一朝一史,而志书则是当代修志,一地往往是一朝多志。
(2)志书与史书的联系
①志中有史,史中亦有志。
所谓“志中有史”,是指方志体例的显著特点虽然是横排门类,但也有按编年史编写的。如大事记。其方法是以时为经,以事为纬,将一地古今大事依时间顺序编排在一起,从而使读者能纵览当地古今历史概况。所谓“史中有志”,是指历代纪传体正史中大都有“书”、“志”两种体裁,专记典制。
②志为史之积,史为志之成。即各地不断编修的志书能够为今后编修国史积累大量的原始史料,历代编修的国史则是在综合了众多志书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一章思考题:
一、志书除以“志”为名外,历史上还有哪些其他的叫法?
书、经、记、图经、录、转、略、乘、谱、考、典、系。
二、方志按其记载的地域区划的不同,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10:47: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674061632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方志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方志学.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方志   志书   历史   认为   内容   地方   地理   记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