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余华小说《活着》的人生哲理意蕴
作者:付亚玲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44期
摘要:《活着》是作家余华创作的一篇非常经典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徐福贵一家的悲欢离合,让人们感到唏嘘不已,小说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递。本文将对余华小说《活着》蕴含的人生哲理意蕴加以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让这部小说的精髓被广大公众所获悉,激励人们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始终不放弃希望,相信美好的明天终将会到来。
关键词:余华;《活着》;人生哲理
引言:在新中国之前我国劳动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压榨和剥削之下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先后经历了三反五反、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使得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在此过程中死亡人口数量达到了一个十分夸张的数字。在小说《活着》中,余华用具有乡土气息的笔触描写了徐福贵的妻子、儿女、女婿、外孙不同的死亡历程,他的一生是悲苦交加的,在年老时身边只有一头牛相伴却仍然坚强的活着,让
我们见识到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的求生意识将会前所未有的强烈,对于生存的热爱将会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只要坚信明天会早于意外到来,中华儿女就会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一、生活中的苦难增加了人们活着的动力
在小说《活着》中我们看到了徐福贵在年轻时的荒唐,热爱赌博、常去青楼,家中有着善良的妻子却不知珍惜,直到在赌博时被人诈骗,钱财挥霍一空时才幡然醒悟。本来以为该是柳暗花明,一家人齐心协力,却在为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等到辗转回乡与家人团聚后又遭遇了一系列的变革。儿子输血死亡,被救者的丈夫却是昔日的战友;女儿难产死亡,医院与儿子死亡的医院又是同一个;在一连串的打击之下妻子也撒手人寰,只留下了女婿和外孙;女婿因女儿死亡而精神恍惚,最终死在了工地上;给患病的外孙煮豆子吃,却忘了叮嘱外孙不能多吃而导致其撑死。可以说,徐福贵的一生中面临了非常多的死亡,遭遇的苦难更是数不胜数,在亲人相继离世以后只有徐福贵还活着,没有对命运低头,正是因为他与死亡的不懈抗争,才换来了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