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悲歌——余华《活着》教学设计
一、课型:阅读课
二、教学目标及方法
1、教学目标:
A、了解作家作品;
B、掌握小说阅读方法;
C、学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升华情感。
2、教学重难点:
透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和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三、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提前把握学习内容,并根据自身学情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及疑难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听课、学习,提高自身的品评鉴赏能力。)
1、.初读《活着》,了解作品
2、节选摘抄,品味语言
3、完成初读笔记
4、读完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是谁?
5、人物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印象深刻?
6、通过这件事看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7、作者通过描写这个人物,想要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索作品)
活着,是一个耐热寻味的话题。孔乙己告诉我们有尊严的活着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祥林嫂告诉我们在封建家长制的社会里活着是多么难呀,林教头告诉我们为了活着隐忍的结局并不乐观。让我们一起追随余华走进《活着》,看看福贵、二喜、家珍等人如何面对面对坎坷的命运?
走进作家
余华,当代作家,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1994年,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
作品风格
真实艰苦残忍
余华:“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故事梗概
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赌博输光祖业后就从此一蹶不起,厄运频频。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福贵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猝不及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从地主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最后看着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
他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死去,近乎残忍;他们,都是福贵最亲最爱的人,却离开的毫无征兆;他们,让福贵的人生路上,每一步,都是艰难沉重;
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中文版自序
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富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日文版自序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
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韩文版自序
难点解析:
一、故事的讲述方式:
1、常见的叙述技巧
2、活着的叙述特点
《活着》运用第一人称,以主人公福贵的口吻,从讲述“一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角度,表现原先难以表述的对人及时代真相的认识。
二、人物分析:
1、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2、福贵形象分析
福贵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感觉着他活着的状态一点点变化: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无视妻子
的艰辛,无视父母的关切,无视现实的责任;风云突变后,挣扎地活着,战场上经历生存的残酷抗争,生活中面临活着的底线挑战,情感上体会为父为夫角色的重担;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牵无挂,无泪无述,也无欲无求。
总结:福贵的苦难史折射出战争的血腥、政治的荒诞、精神的恐怖、饥饿与贫穷。“福贵”老人其实只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罢了,在他们身上,遗存了太多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韧,隐忍。他的“活着”,遭受着苦难与死亡的威逼与诱惑,他没有顺从,也没有屈从;他采取忍耐、承受的方式,与苦难与死亡进行抗争。就这个意义而言,似乎福贵更有活着的理由。这是一种人类存在的本性。
3、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三、品味语言
1. 一个人命再薄,只要想活着,怎么也死不了。
2. 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砍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要死来活去。
3.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4. 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5.“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作品的意义探究
我们该如何生活?
西西弗斯因为触犯众神而被惩罚不停地把一快巨石推到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来。众神认为没有什么比从事无用而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一个紧张的身体千百次地重复一个动作,搬动巨石,滚动它并把它推到山顶;我们看到的是一张痛苦扭曲的脸,看到的是紧贴在巨石上的面颊,那落满泥土、抖动的肩膀,沾满泥土的双脚,完全僵直的胳膊,以及那坚定的满是泥土的人的双手。经过被渺渺空间和永恒时间限制着的努力之后,目的就达到了。西西弗斯看到巨石在几秒内又向着下面的世界滚下,而他则必须把这巨石重新推到山顶。他于是又向山下走去。
如果人生也如西西弗斯推动巨石一样做着无望的机械运动,山顶那几秒中的快乐是瞬间幸福的象征,而山脚则是苦难的深渊,那么人的一生可看做是一个长长的直线,幸福和苦难就是这条直线上忽高忽
低的抛物线,命运一会把你抛到幸福的顶点一会又把你堕入苦难的深渊,而且幸福是片刻的而从苦难的极底点向幸福的至高点的移动却是长期的。
福贵的一生中就是这样一个不停的循环运动,当他还是一个阔少爷的时候,或许他是幸福的,尽管是一种没什么深切内容的浅层次的幸福;当他失掉产业而一贫如洗的时候,生活就滑到抛物线的底点,且在这里长期徘徊;当他从战场逃回家的时候,他是幸福的,但是马上面临一系列的生活问题的时候,他又开是从从苦难到幸福的运动中;有庆的死把他又深陷到一个深渊,风霞刚成亲时的一段日子他是幸福的,但是当风霞死后,更大的一连串的灾难又来临了,最后只剩他一个人孤寂地生活着。尽管如此,和推动巨石的西西弗斯一样,福贵没有逃避,因为这是生命赋予他的责任,他必须承担。必须为生活的热情而承担生的责任,这是西西弗斯精神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