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微课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3-06-02 08:00:45 阅读: 评论:0

我为什么而活着微课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微课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指导学生朗读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发现他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 古往今来,人们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奥妙。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的。
  二、重点讲析
  1,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后来成长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代表作有《幸福之路》、《自由之 路》《婚姻与道德》等。他被称为:1,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2,未来时代的先知3,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4,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三、设疑讨论
  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2,具体分析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能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先让学生起来回答,然后老师进行总结)
  3,作者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由此你看出罗素是怎样的一个人?
  (罗素为了这三个原因而活着,那么这三个原因是不是彼此孤立的呢?其实他们是彼此联系的,那么是通过什么联系的呢?又能从中看出罗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学生讨论,慢
慢引导出来,比如“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等”)
  4,问题: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比较好的句子从文中找出来,说明理由。
  (1) 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
  临绝望的边缘。“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喻中,使的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撼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
  深不可测的深渊。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象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象再也没有其他的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作者的语言运用得含蓄、深刻。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和同情心的内在联系。在这里,作者用含蓄的,充满理性的话语表明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
  四、典题拓展
  师: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知道罗素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崇高而具有博大胸怀的人。知道人活着就要有一个目标,现在我们就来一个实话实说的节目,现在正处于青年时期的你们,应该为什么而活着呢?
  ,(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将我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 而斗争rdquo;。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忘掉自身!
  也就是忘我!
  找一件事情寄托所有的注意力!
  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平静自己不安的心灵,
  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葛优《活着》
  (3)因为生命短暂
  因为未来不能假设
  因为活着,一切就有可能
  活着就是要去感觉去改变
  就要表现的与死不同
  人生就是活个过程
  五、小结
  每个人的人生追求是有区别的,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是有所不同的。同学们,好好设计一下你的人生蓝图,让我们朝着梦想中的那个目标去努力奋斗,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六、作业布置
  完成相应的课后练习
我为什么而活着微课教案第2篇
【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结构。
【能力目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本课必须突出学生的活动,通过活动,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诱导、探究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运用网络查阅有关作者伯特兰bull;罗素的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风格、有关图片及评价性的文章等。
二、疏通字词,做到熟读成诵。
三、让学生思考:你有怎样的人生设想?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
【教学思路】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熟读全文,并让学生畅谈读完这篇思想随笔的诸多感受,从整体上感知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文章主旨。通过课堂活动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小说的主旨,理解其中所折射出的时代信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类何止这样千百次地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又简单又复杂。托尔斯泰说:“为自己的幸福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的幸福活着的人,渺小;为大多数人的幸福活着的人,高尚.” 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三问自己:
一问:人从何而来?
二问:人为何而生?
三问:人死后又会如何?
(学生讨论思考,作答后老师亮出史铁生的经典名句)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为什么而活着微课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三、“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 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
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08:00: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664045631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我为什么而活着微课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我为什么而活着微课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pdf

标签:学生   作者   活着   人类   知识   文章   追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