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统编版初中语文《回延安》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6-02 07:44:19 阅读: 评论:0

回延安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
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拟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局部: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局部: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局部: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局部: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局部:歌颂延安的光芒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 诗歌第一局部,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冲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 在第二局部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谢的原因。〕
3. 读了第三局部,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衬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 “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局部,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 结尾一局部,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局部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
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 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开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 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冲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夸张手法的运用
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根底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归纳总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稳固拓展】
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2. 诗歌第一局部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
们的表达效果。
 
3.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荣耀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预习指导】
1. 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熟读《再别康桥》
四、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
1.“信天游〞
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五、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单元教学目标是品味这些散文的情趣和理趣,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实现能力迁移。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作者在文中开门见山地答复了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目标有三个: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然后逐一说明理由。追求爱情,因为
爱情可以带来狂喜,可以解除孤寂,可以使人看到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追求知识,因为知识可以了解人类心灵,可以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可以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全文短小精练,层次清楚,充满理性的力量,饱含人文的激情,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 
2、体会罗素随笔简洁素净而又包含哲理与激情的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的人生问题。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文本研习,感受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体会罗素包含哲理与激情的语
言风格。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设计 
从介绍作者导入: 
伯兰特•罗素是当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在他将近一百年的漫长生活历程中,在许多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和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尤以哲学和数学为最。他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还是个文学家,这也许让不少人感到意外。1950年,瑞典文学院授予罗素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保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他对文学园地不经意的闯入,令许多为了文学以生命相搏的作家汗颜。“人为什么活着?〞实际上这是人类始终关心的一个哲学命题,是人类对自身永恒的追问。对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你是否有过思考?罗素,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又有怎样的答复?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文本研读: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 
2、质疑释疑,师生共同探讨: 
〔1〕这些感情……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2〕身边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了…… 
〔4〕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07:44: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663059631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2年统编版初中语文《回延安》说课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2年统编版初中语文《回延安》说课稿.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延安   学生   诗歌   作者   局部   问题   诗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