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统编版初中语文《春望》2说课稿(推荐)

更新时间:2023-06-02 07:06:01 阅读: 评论:0

一 教材分析
《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二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个课时
三 教法和学法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根底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
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答复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答复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局部,在这个局部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局部我想有以下的几个局部。
(1)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
抵:值 浑:简直 胜:承受 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1,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刚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 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1,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什么?2,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根据刚刚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4)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局部,看似说两件事,实那么是互相照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5)课堂总结
1,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2,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6)课后练习: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
↑↓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为什么“白头搔更短〞
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
一、教材分析: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单元教学目标是品味这些散文的情趣和理趣,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实现能力迁移。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
人格。作者在文中开门见山地答复了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目标有三个: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然后逐一说明理由。追求爱情,因为爱情可以带来狂喜,可以解除孤寂,可以使人看到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追求知识,因为知识可以了解人类心灵,可以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可以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全文短小精练,层次清楚,充满理性的力量,饱含人文的激情,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 
2、体会罗素随笔简洁素净而又包含哲理与激情的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的人生问题。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文本
研习〞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文本研习,感受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体会罗素包含哲理与激情的语言风格。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设计 
从介绍作者导入: 
伯兰特•罗素是当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在他将近一百年的漫长生活历程中,在许多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和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尤以哲学和数学为最。他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还是个文学家,这也许让不少人感到意外。1950年,瑞典文学院授予罗素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保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他对文学园地不经意的闯入,令许多为了文学以生命相搏的作家汗颜。“人为什么活着?〞实际上这是人类始终关心的一个哲学命题,是人类对自身永恒的追问。对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你是否有过思考?罗素,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又有怎样的答复?下面我们一起来
学习课文。 
〔二〕文本研读: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 
2、质疑释疑,师生共同探讨: 
〔1〕这些感情……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2〕身边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了…… 
〔4〕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07:06: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6607611875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2年统编版初中语文《春望》2说课稿(推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2年统编版初中语文《春望》2说课稿(推荐).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诗歌   学生   分析   情感   爱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