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平时作业(二)(讲评)

更新时间:2023-06-02 00:04:13 阅读: 评论:0

“实用心理学”课程第二次作业
第二次作业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是: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3.意识和注意
一.填空:
1.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等。
2.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力。它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3.许多心理学家相信,对形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视觉系统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我们可以用一个视觉搜索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点。给被试呈现一组图形,要求被试判断其中是
否有目标图形。如果目标图形是“O”,而周围的图形是“V”,那么被试能很快发现目标图形,而且“V”的数目不影响检测“O”的速度。这是因为目标图形为曲线图形,而背景图形为直线图形。他们的差别发生在原始特征的水平上。在这种情况下,视觉系统不需要注视每个图形,图形的原始特征似乎是自动跳跃出来(pop out)的。正像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对图形的原始特征的分析,是由视觉系统的特征检测器来完成的。
4.形状知觉属于二维空间的知觉,而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和凹凸等。
5.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做两眼视差。
6.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就是线条透视
7.我们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就是时间知觉
8.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就是运动知觉
9.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激发,从而提供了运动的信息。1973年,格列高里(R.L.Gregory)把这种运动系统叫网像运动系统。
10.真正运动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
11.似动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二.名词解释:
1.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注意: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不同于意识。简单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4.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5.分配性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三.简答题:
1.请介绍过滤器理论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
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一种理论: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收进一步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布罗德本特把这种过滤机制比喻为一个狭长的瓶口,当人们往瓶内灌水时,一部分水通过瓶颈进入瓶内,而另
一部分水由于瓶颈狭小,通道容量有限,而留在瓶外了。这种理论有时也叫作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2.请介绍衰减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将它与过滤器理论进行比较。
参考答案:
    过滤器理论得到了某些实验事实的支持,但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理论并不完善。例如在双耳分听的研究中,有研究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
    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特瑞斯曼(Treisman,1964)提出了衰减理论。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耳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接受。
    特瑞斯曼的理论与布罗本特的理论对过滤装置的具体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但两种理论又有共同的地方:两种理论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得容量有限,因此对外来信息必须经过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两种理论都假设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3.简述后期选择理论和多阶段选择理论的内容。
参考答案:
    多伊奇等人(Deutsch et,al.,1963)提出了选择性注意的另外一种观点:后期选择理论,后由诺曼(Normen,1968)加以完成。这种理论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后期选择理论有时也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和后期选择理论都假设,注意的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上,这意味着信息加工系统是非常刻板的。约翰斯顿等人(Johnston & Heinz,1978)提出了一个较为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这就是多阶段选择理论。这一理论的两个主要假设是: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多阶段选择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由于强调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
四.论述题:
1.关于做梦,向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请介绍以下三种观点的主要内容:(1)精神分析的观点;(2)生理学的观点;(3)认知观点。并对奇异梦境的研究略加说明。
参考答案要点: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
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应。在清醒状态下,由于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弗洛伊德看来,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线索,以帮助发现病人的问题。这种看法颇有吸引力,但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Hobson,1988)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
    (3)认知观点:有人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福克斯(Foulkes,1985)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这种整合可以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
    奇异梦境要点:(1)主要特征(不协调性、不连续性、认知的不确定性。(2)不连续性的解释;(3)梦境转换现象的解释。[回答时应该对要点展开说明]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00:04: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635452627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普通心理学平时作业(二)(讲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普通心理学平时作业(二)(讲评).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理论   选择   知觉   信息   意识   加工   注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