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有哪些理论写论文用的
1、合约失灵理论:当一般的合约机制无法帮助消费者监督生产者的行为时,合约失灵。合约失灵与政府/市场时令相互补充:前者解释为什么有些私人物品要由非营利组织提供,而后者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公共物品需要由非营利组织提供。
2、囚徒困境理论:囚徒困境(Prison Dilemm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颊繁出现类似情况。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量,纳什均衡趋向于帕累托最优。
3、公共地悲剧理论:公共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公共地悲剧是哈定(GarritHadin)于1968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Tragedy of Commons》中提出的。
4、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一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
5、一般管理的职能:战略:确定组织目标和重点;设计操作计划以实现既定目标;内部构成要素:人员组织与调配,人事指挥与人事管理制度,控制绩效管理的外部要素:处理组织与外部单位的关系,处理与独立组织的关系,处理与新闻媒体和公众的关系。
6、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理论公共管理:强调结果和目标,重视管理的外部环境,注重公众意愿和要求、与社会互动、竞争与责任,强调来自体制外的监督,主体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公共行政:重视执行的过程,关注组织内部运行,强调规则和程序,依靠规则和程序、政府自身权威,关注政府运行和层级关系,依靠自身监督和自我约束,主体是政府。
7、公共治理”精准化”理论从”公共管理”到”公共治理”再到”精准治理”是现实需要和未来走向。”精准化”包括部门之间、政策之间、政府与市场和社会之间的无缝协同,也包括公共
服务需求的精准识别和及时供给。我们常见的问题是,初衷不错、肋过猛、各行其是、效果不好。-个单位从海外引进人才,人来单位报到了,全家行李进不了海关,原因是他签证还有5个月到期,海关规定有效签证不到6个月行李不能进来,那就赶紧办理续签证吧,但公安出入境规定签证没有到最后3个月不能办理延签证。这位人才无论他多么有才,大概都无法理解其中“奥秘”。实现公共治理“精准化”,需要借助"大数据”共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与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服务的有力融合与支撑。
8、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以现代经济学分析民主立宪制政府的各种问题的学科,传统上是属于政治学的范畴(对此更为普遍的称呼则是「政治经济学],但应该注意这不可和马克思主义对这词的定义混为一-谈)。公共选择理论研究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假设他们都是出于私利而采取行动的个人,以此研究他们在民主体制或其它类似的社会体制下进行的互动。公共选择理论也采用许多不同的研究工具进行研究,包括了研究对效用最大化的局限、博弈论、或决策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方式很大一部分是根基于实证分析的方法上(「这是什么J);但却是将此作为研究规范(「这应该是什么])的工具,以探索问题的所在点并研究如何在宪政体制内改善这些问题。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的主要公式之-是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假设人们的行为都是出自从有限的可用手段里挑选达成目
标的途径。另个研究目标不同、但却有相同研究公式的学科则是实证政治理论(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而社会选择理论(Social choice theory))也是一个相关联的研究领域。
9、外部性问题理论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所谓”外部性”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主要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如果给旁观者带来的是福利损失(成本),可称之为”负外部性”:反之,如果给旁观者带来的是福利增加(收益),则可称之为"正外部性”。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无偿享受的公共物品,可以说是正外部性的特例。个体经济活动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可谓个体(私人)成本和个体(私人)收益,而这一活动带给旁观者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就是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
10、阿罗不可能定理:不可能在同时满足以下看似合理的条件下,做到将个人偏好转变为公共选择,条件包括:1无约束域;2完备性;3忠实反映个人的偏好,如果每个人都认为A比B好,那么社会整体也应认为A比B好。4传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