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及其后续发展

更新时间:2023-06-01 23:51:43 阅读: 评论:0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及其后续发展
钱愿秋
【摘 要】在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在游戏理论上颇有建树.早期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伯勒、埃里克森、蒙尼格等人都对儿童游戏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虽然认知学派的兴起使精神分析学派在教育界的影响受到了冲击,但也有不少学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继承并发扬了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当代游戏治疗正呈现出整合的趋势,游戏治疗的程序和形式也在不断改进,游戏治疗的使用人群也不断扩展.
【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3(027)002
【总页数】4页(P115-117,121)
【关键词】儿童游戏;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游戏治疗
【作 者】钱愿秋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13.7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最重视游戏问题。该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及其后的一些精神分析学家都对儿童的游戏进行了相应的论述。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儿童游戏的研究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精神分析学派对于儿童游戏的研究,也使游戏理论逐渐摆脱美学的影响,成为发展心理学理论支持下的新的游戏理论。”[1](P9)
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内容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开启了人类对自身经验的理解。紧随其后的心理分析学家伯勒、蒙尼格及埃里克森等,都从不同方面对弗洛伊德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发扬和拓展。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试图了解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首先必须了解他的人格构成学说。“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是人格构成学说的核心概念。“‘本我'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或原始的生物内驱力,它只受‘唯乐原则'的支配而盲目寻求满足。”[2](P100)“‘超我'代表着人的理性或‘意识',是社会规则的内化。”[2](P100)而“‘自我'是调节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矛盾冲突的机制,它不受‘唯乐原则'支配而盲目追求满足,而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试图既获得满足又避免痛苦。”[2](P100)
婴儿初生时,完全受到“本我”的影响,随着经历和经验的累积,“自我”和“超我”才逐渐得到发展,而这种发展某种程度上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弗洛伊德认为:“过去的游戏理论都力图发现引起儿童游戏的动机,但是它们都没有把‘经济的'动机,即由于游戏而能获得愉快放在突出的地位。驱使儿童游戏的,不是别的,正是心理生活的唯乐原则。唯乐原则体现在儿童的游戏中,表现为游戏能够满足儿童的愿望,掌握创伤事件和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1](P 39)这也体现了弗洛伊德游戏思想几大核心观点:其一,统治儿童期的愿望就是快快长大成人,做大人所能做的事情;其二,儿童会通过“强迫重复”消除不愉快的紧张状态,从而掌握创伤事件;其三,游戏发泄人本能的攻击性;其四,游戏需要儿童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在弗洛伊德看来,游戏的对立面并不是工作,而是现实生活。游戏可以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愿望,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也为他们受到压抑的本能行为提供了可以释放的场所,使儿童能够真正活在自己的生活中。
弗洛伊德游戏思想的影响十分广泛,从理论上,可以说,20世纪以来的游戏理论或多或少都受到他的影响。从实践的角度看,游戏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发展成为专门的游戏治疗技术,也可以追溯到他的影响。
(二)伯勒的角色选择理论
传统心理学认为,儿童扮演角色是由模仿的本能所决定的。弗洛伊德则认为,感情驱力才是模仿的最初动力,因为儿童并不是对周围所有的人和事进行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是依据某种原则而做出的。伯勒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他认为:“儿童对于角色的选择往往是基于对某人的爱、尊敬、嫉妒或愤怒的感情。”[2](P108)此外,幼儿还愿意扮演“身份低于自己”的角色,在这种面具的掩饰下,他们才能做平时不能做的事,或掩饰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伯勒还从儿童与成人关系发展的角度,将儿童游戏结构的发展变化划分为“焦虑集中在与机体有关的挫折方面”、“前恋母阶段”、“恋母冲突阶段”和“后恋母阶段”,儿童分别主要进行机体游戏
、母婴游戏、角色游戏以及规则游戏。
(三)“掌握”与“宣泄”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游戏可以降低焦虑,补偿性地满足儿童的愿望,在儿童人格的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埃里克森从“本能冲突”出发建构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游戏能帮助儿童从一个阶段向另外一个阶段顺利过渡。此外,他还运用“娃娃游戏”的研究技术分析个案,并总结出游戏发展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
如果说埃里克森是从积极方面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掌握”理论,那么蒙尼格即是从消极方面发展了“宣泄”理论。蒙尼格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攻击性,这种攻击性若得不到发泄,则会引发病症。游戏的益处就在于宣泄攻击性,从而降低焦虑。游戏是儿童释放攻击性驱力的最好方式。
诚如艺术、文学一样,精神分析学派理论也经历前现代时期、现代时期和后现代时期的转变。最初,弗洛伊德打破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性的缄默,向人们揭示了最本真的性和其他本能,他关注的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普通大众共有的通性。然而,弗洛伊德很快将精神分
析带入现代时期。此时,精神分析本身就是其关注的焦点,比如他提出的“唯乐原则”,就如人体器官一样存在于人的“体内”,又如他的“本我”、“自我”和“超我”都是自足的实体,其目的就在于其本身。“精神分析的后现代阶段是以推翻俄狄浦斯情结为开端的”[3](P 285),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由于精神分析学派发端于精神病学而非心理学,其游戏理论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带有明显的临床诊断色彩。早期的一些游戏理论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实验依据。而精神分析学派开创性地重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形成理论体系。精神分析理论以分析游戏个案为主,分析过程过于复杂和耗时,研究结论难免掺杂主观臆断。但“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还是使我们看到了整个的、有着自己的情绪情感、需要和动机的活生生的儿童。”[2](P 108)
二、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之后续发展
通过对精神分析学著作的分析,笔者将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后续发展划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条主线。当然,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不能完全分化,理论的发展不仅基于先前的理论基石,也建立在实验和实践的检验上。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游戏治疗的发展,也是在理论的指导下逐渐进步的。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23:51: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6347031872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及其后续发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及其后续发展.pdf

标签:游戏   理论   儿童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