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
学习目标:
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理论
农业政策分析与经济福利
农业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
农业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农业政策分析中的经济原理
一、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问题的分析置于政治研究领域,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政策决策;是研究非市场决策、对政府决策过程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重心不在于价值判断,即不纠缠于国家这样做是否会比那样更好;它更关
注于为什么,国民作为一个集体,选择了这个而不是那个。它是用经济学工具提示公共产品的供应和分配的政治决策过程。
它所关注的问题如政治个体的行为特征以及由此引出的利益团体的行为特征对政策决策的影响等。该理论假定所有政治行为人(选民、纳税人、候选人、立法者、官僚集团、利益团体、政治党派、官僚体制与国家政府),都与市场行为人的表现一样:自利、理性并追求政治利益的最大化。政党及其候选人对原则性问题的讨论并无实质兴趣,而只是对在竞选中获胜情有独钟。因此,任何政党及其候选人总是力图寻找那些最能吸引多数选民的政策立场。
该理论认为,政府计划大都与公共产品有关。一个理性经济人会联合那些有共同需要的人,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向政府部门旋压,设法寻求特定利益——补贴、特权或保障。这些特定利益的成本可分散至所有纳税人身上,而这些人并不愿意承担该成本。这种利益集中于少数人而成本分散于多数人的现象,导致社会上少数具有同质性利益的、高度组织化的利益集团的形成。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投票机制问题:作为代表,政府如何了解民众的偏好、偏好的表达方式、偏好的加总方式;作为民众如何组成利益集团表达特殊要求等。
官僚行为和政府膨胀问题:
二、委托——代理理论
政策制定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党,它们代表的是人民的意愿(利益)。
“人民”是可以划分为具有共同需要、利益和信念的阶层和群体(利益集团、政党、工会、卡特尔,以及具有传统形象的资本家和工资收入者)。这些通过自己的组织,采取共同行为,来确保自己的偏好能够压倒其他群体的偏好。他们不再以个体,而是以社会主体的角色出现。这样个体与主体之间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每个群体(或社会主体)都希望自己能够影响政府的行为(如采取扩张或紧缩政策、采用不同税率、对特殊部门的保护等)。
这一理论将种类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契约关系,从现代产权结构来看,财产的所有者是这一契约关系的委托人,而管理者为代理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信息的
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又经济经常不相一致。所以委托人不得不对代理人的行为后果承担风险。
这种方法可用于分析各经济主体之间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的农产品地区封锁等政策行为后果。
三、组织行为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把社会行为分成:个人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等。该理论并将组织行为看作是当代行为科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的行为。它对组织结构变革和行为方式变化趋势的分析,对促进组织结构变革和行为方式变化原因的分析,对我们分析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农业政策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组织变革:又称组织发展
是指一个组织根据内外环境变化,有计划地对组织系统做出以改变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为重点的系统变革,以保持和增进组织的生命力和效率。
四、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
(一)经济福利与政策的关系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的目的在于推动农业向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政策制定者主要是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价格,达到改变整个农村经济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所以,农业政策的研究要求我们考虑把出现在现实社会中的可以选择的经济情况,分成“较好”和“较坏”的等级问题,而讨论这一问题的理论大多来自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社会成员集团的福利的科学,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同研究个人行为与企业行为的微观经济学不同,它是关于整个社会的目的达到的程度,而不是它的成员的私人目的达到的程度(D·M·Winch)。
福利经济学,努力阐述某些主张,根据这些主张,我们可以按较好或较坏的尺度,把现实社会中可以选择的情况分成等级(E·J·Mishan)。福利经济学是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对于可以选择的政策之间以及好与坏的制度之间,怎么样和用什么标准做出或应该做出他们的选择的理论(Arrow and Scitovsky)。
由此可见,福利经济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研究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之间的关系。一个
理性的个人可以在各种事物之间排列出好坏、有无差异等等的偏好秩序,福利经济学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找出社会整体的“偏好秩序”,经济学的许多 问题都有赖于对“社会偏好”和“社会福利函数”的理解。政策的出台必然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调整,寻求满足每个成员福利最大化是政策研究的首要任务。福利经济学和农业政策的联系是明显的,以致于农户、农业企业和地区政府等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总是以自己从某项已出台的农业政策中获取利益的多少来评判农业政策的优劣,并以此作为政策行动的依据。
考察福利经济学的全部内容不是本书的重点,我们在些集中讨论福利经济学对农业政策研究有特别关系的两个方面:
一是由完全市场经济形成的资源配置和产品分配,可以看作经济效率高的,政府政策导致背离这些条件的范围,可以看作经济效率低的。
二是可以衡量某一政策变化的福利效果。
(二)新旧福利经济学简介
关于“效用”:
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合理安排生产,生产的产品在消费者中如何进行分配,以达到人类的最大满足”。
这是的满足也称满意度,或个人的幸福指数,也称效用。
一个人的幸福与许多因素有关:一是与享受到的物质的数量有关(衣食住行);二是与其他因素有关(闲暇、安全、健康、婚姻与家庭、荣誉感、知足感等)。“健康是1,名和利不过是1后的面的0”。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享受到的物质数量。
如果用U表示一个人的满意程度,xn表示享受到的第n种物质的数量,则下面的函数被称为效用函数:
U=F(X1, X2, … Xn)
1、旧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最早由庇古(Pigou)、马歇尔(Marshall)等人建立起来。建立的基础是“基
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的理论假设:效用可以在不同人之间进行比较,个人效用函数是连续的,且边际递减,从而每个人都可以用某种确定的基数值(如1,2,… )来衡量、比较和表示效用满足的大小;而社会福利就是个人效用的加总。
个人效用函数的性质理解:
①效用函数是递增函数:
例如:当一个人饥饿时,他所拥有的馒头越多,他得到的满意度越大,也就说明一个人占有的物质越多,效用越大。
②边际效用递减:
当他吃第一个时,他非常满足,获得较大满意度(效用);当吃第二个时,获得满意度相对较小;此时,如果他感觉饱了,那么第三个对他就没什么用了。
三个馒头的边际效有用:AB>CD>FE
这个道理在经济学上称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所谓“边际”:指的是靠边的这一个。
2、新福利经济学
帕累托(Pareto)于1896年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并对“基数效用论”提出批评,认为:
①效用未必能衡量,边际效用递减也很难成立;
②消费者无从知道效用的数值,只能说出偏好次序。(如咖啡和茶对一个人的效用大小)
③个人效用的最大满足,不是指达到最大的满足总量,而是指达到最高的满足水平。
④由于效用不能相加,所以无从知道一个人所得到的效用总量。从而每个人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是大还是小,也就无法比较。
因此,基数效用理论不现实。
新福利经济学由此认定: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各个人的福利,而不是其它。
(三)社会福利函数
如果社会能够把每一可能的经济结构都分成等级,我们就会有把个人效用和社会福利联系起来的所谓社会福利函数。(Social Welfare Function,简称SWF),它是决定社会福利的一种实值函数,其数值可理解为取决于所有可能影响福利的变量,包括社会每个成员购买的商品数量、提供的要素数量及其它相关变量。
基数效用论的SWF:
W——社会经济福利
ui——第i个消费者的个人效用函数
X——消费集,所提供的全部消费品
序数效用论的SWF:
Wn=F(W1, W2, …, Wn)
Wn ——第n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
其中 说明函数单调递增 (可以确定获得W变化引起效用变化的符号+-,但不知二阶导数的符号,所以不知大多少)。
社会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既定的资源约束和生产技术条件下,实现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
化,目的是使个人福利之和最大,以寻求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SWF可以在图中用社会福利无差异曲线表示。
UPF:效用可能性边界(welfare frontier),指经济在最有效率时所提供的各种效用的组合。
UAUB:消费者A、B的效用。W2W3:福利等高线,且W1>W2>W3
社会福利函数把一种经济中所有可以选择的结构完全分成等级,帮助我们了解某种经济变化的方式是否可以看作代表整个社会的改进。
这个函数表明了三点:
①它表明任何经济措施,即使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但只要能够使社会总福利有所增进,集体效用水平提高,则认为是可取的。
②同时。社会福利函数也清楚地表明,社会福利是建立在个人的价值判断基础上的,社会的偏好秩序取决于每个人的偏好秩序。“个人主义”仍是社会福利函数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③社会福利函数还表明,如果社会生产没有增长,任何经济变动都只是一种利益再分配,而在这种再分配中,一方受益,必然是另一方受损,这时就很难对总福利水平是否提高的问题做出判断。若给定收入分配方案,总收入增长,必然导致福利水平的提高。
(四)帕累托最优(Pareto Efficiency)
1.帕累托最优及其实现的条件
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好到这种程度,以致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得到好处,而不使令一个人受到损失。帕累托是效率如此高的一种状态,不能再通过对资源和产品的再分配来提高效率。
W1
W2
W3
UB
UA
UPF
如果通过对资源和产品的再分配,能使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效用不变的情况下有所提高,这种经济就不是帕累托最优,而这种重新配置称作:帕累托改进。此时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帕累最优可用下图说明: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什么?
以下面例子进行说明:
假如有二种商品:面包和衣服,在甲乙两人之间分配。现有如下分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