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主流反腐败理论及其在我国实践中的解释力
作者:董颖
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23期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学界已形成的多学科、多视角、多领域的反腐败理论成果,对各种主流理论观点在我国反腐败实践中的解释力和本土化契合度加以辨析。
关键词:反腐败理论 实践应用 解释力
目前学界已形成了多学科、多视角、多领域的反腐败理论成果,通过分析和梳理,辨析各种主流理论观点在我国反腐败实践中的解释力和本土化契合度,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用交易的观点看待政治过程,把政治过程看作是市场过程。在公共选择理论学派的学者看来,市场过程是进入市场的人们自由达成契约的过程。市场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效用函数,这些效用函数或价值判断之间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要交易成成,就意
味着交易双方的福利状态得到了促进,或至少任何一方的福利不会受损。同样的,政治也是一种复杂的交易过程,在那里,人们建立起契约关系,一切活动都以起码的个人成本——收益计算为基础。该理论从理性“经济人”的视角对政府行政人员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价值偏好和行为选择进行了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阐释,为我们深入分析政府官员包括腐败行为在内的各种行为提供了理论工具。
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由于全社会经济理性的膨胀是引发腐败行为大量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往往也会从另一方面成为行政不端行为大量滋生的重要因素。
概括地看,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分析权力的滥用、腐败的横行和政治监督的必要性,尤其贴近客观现实,具有更深刻的解释力。因此,这一理论对于我国从主体层面分析腐败行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认为,公共行政权力腐化乃是缺乏有效的政治制度化的一种表征。特别是
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考察腐败的预防和治理需要从这一特定背景中寻找依据。现代化过程中一个内涵复杂性的动态过程,其中政治现代化是其重要特征和主体内容。现代化滋生腐败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现代化涉及社会基本价值观的转变,腐败行为背离了公认的规范、公认的行为方式;其次,现代化开辟了新的财富和权力来源,从而进一步助长了腐化行为。第三,现代化通过它在政治体制输出方面所造成的变革来加剧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