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宏禹:阿罗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阿罗擅长用数学工具研究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界公认,他在运用新的数学工具研究一般均衡理论、研究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进行最优决策、研究社会选择理论的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由此,他于年荣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是阿罗研究社会选择问题的一部重要代表作。该书首次运用数理逻辑的分析工具,对社会决策和社会民主程序设计之间的关系作了形式化的深人考察,所得出的"不可能性定理"在西方经济学界曾引起轰动,被认为近数十年来数学应用于社会科学取得的一项突出成果。
阿罗: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年)
肯尼思·阿罗,美国著名数理经济学家。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年在纽约市学院获学士学位。年和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先后获数学硕士、博士学位。年间在美国空军工作。—年任芝加哥大学副教授和柯尔斯经济委员会副研究员。—年间任斯坦福大学教授。年任哈佛大学教授至今。他还曾于年和年分别获得芝加哥大学和纽约市学院的荣誉法学博士年获维也纳大学社会和经济学荣誉博士,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等学位。此外他还获得欧洲社会科学研究会(年)、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年)、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海外研究会(年、年、年)和约翰·西蒙·古根海姆研究会()等研究机构的博士研究津贴。年还曾荣获约翰·贝茨·克拉克奖.主要论著有《对福利经挤学基本定理的一个推广)(年)、《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年)、《存货和生产的数学理论研究》(年,合著)、《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研究》(年,合著)、《公共投资收益率与最适度财政政策》(年)、《风险负担理论文集》(年)、《一般竞争分析》(年,合著)、《资源配置过程研究)(年,合著)等。
阿罗擅长用数学工具研究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界公认,他在运用新的数学工具研究一般均衡理论、研究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进行最优决策、研究社会选择理论的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由此,他于年荣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是阿罗研究社会选择问题的一部重要代表作。该书首次运用数理逻辑的分析工具,对社会决策和社会民主程序设计之间的关系作了形式化的深人考察,所得出的"不可能性定理"在西方经济学界曾引起轰动,被认为近数十年来数学应用于社会科学取得的一项突出成果。
一、社会选择问题的类型和意义
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靠两种社会选择的方法来贯彻:政治决策上的投票机制和经济决策上的市场机制。此外,在其他社会形态中,社会决策有时由个人或小集团作出,有时则依赖于特定环境中的社会传统,如宗教信仰。这是另外两种社会选择的方法,即独裁和传统。
在理想的独裁制下,社会决策虽属一人之事,但他一人即代表着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在理想的由传
统维系的社会中,社会决策依据某种信仰或假定由全休社会成员的习俗所决定。因此这两种社会选择方法都不涉及个人意志相互冲突的问题。与此相反投票或市场的方法,一般总涉及如何把许多个人的不同偏好逻辑一致地汇总成单一社会选择的问题。应该说,从尊重个人选择意志的角度看,理想状态下的独裁和传统的方法始终是合乎理性的,但这种合理性对于涉及许多不同个人意志的集体选择过程也能同样有效么?
该问题的一个例子是下述著名的"投票悖论":假定某社会由人组成,该社会必须在三种
社会行动中作出集体选择。又假定选择可以重复进行,但每次只对两个候选对象进行比较,则决定集体偏好的一个自然法则便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现设个人对三种社会行动的偏好顺序如下表所示:
个人社会行动偏好顺序
>>
>>
>>
显然,根据多数原则,社会选择结果将得出>>>的悖论,也即按多数决策原则,从三个合理的个人偏好顺序中将得不出单一合理的社会偏好顺序来。
从该问题与经济学的联系来看,其实正是福利经济学关注的中心。福利经济学力图建立某种为人们公认合理的评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是否比另一种状态更优的标准,进而研究和推荐改善现在状态所需的经济政策措施。这里,经济行为的理性被理解为对某种极大化东西的追求,最佳社会经济状态就是可以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效用或福利达到极大化的那种状态。但是,在解决如何从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个人意志(理性)中使社会达到极大化的问题时,早期的古典福利经济学借助了基数效用理论它假定效用像温度一样可测,因此不同人之间的效用具有可比性和可加性。这样,只要根据社会成员个人效用之和在不同社会状态下的高低,便可排出选择不同社会经济状态的优劣顺序来。然而,这种基数效用论其实经不起推敲。主观效用并不具备客观的可测性,对个人间的不同效用进行比较实在无从谈起。后来的经济学家发现,效用概念的真实意义在于可用来作为表征实际行为的一种指标,摒弃效用可测性的假定井不妨碍人们在序数意义上利用效用概念对经济主体选择行为的偏好顺序作出适当的描述。而这样一来,任何一种具有严格单调性质的效用函数都既能够同样好地说明同一个经济行为,又能稗免基数效用论下效月硼确值随所选函数的不同而不同的主观任意性。因此,序数效用论随后取代了基数效用论成为新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由于序数效用排除了效用在个人间的可比较性,新福利经济学试图利用"社会福利函数"和"补偿原理"等分析工具去解决不同个人偏好下作出单一社会选择的难题。最优社会状态亦被相应地定义成为这样一种状态:它已无法在不使至少一个人效用减少的前提下,使至少另一个人的效用增加。
阿罗在本书中同意新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社会福利函数"的分析方法,但认为无论古典还是新福利经济学的有关论述,仍涉及到两种层次的混淆。古典福利理论未充分意识到,即使个人间效用确实可以客观比较,我们也必须进一步对采取什么样的社会效用函数形式来汇总个人效用的问题作出选择,因此,得出的"社会效用"仍暗含有价值判断的任意因素。新福利经济学虽然否认了个人间效用的可比较性并提出了某些明确的价值判断作为分析社会福利的必要前提,却并未对这些价值判断与社会选择机制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考察。尤其是没有考察这样的问题这些价值判断之间是否相互协调?是否存在能满足所有这些价值判断前提的社会选择机制?例如,在前述投票悖论中,若把多数决策原则看作一个价值判断,则不能不得出结论:该价值判断前提与社会选择的结果显然是相互矛盾的。
从形式化方面对这类问题进行专门考察,构成了本书所要进行的工作。问题是,是否在形式上有可能构造出某种社会选择程序,使得任何一组已知的不同个人偏好都能适当转换成单一的社会决策,同时又满足某些自然合理的价值判断前提?
二、社会选择问题的表述形式和前提条件
该书承认效用的不可侧量性,因而效用在个人之间的比较没有意义。该书假定个人追求极大化的选择行为可以借助序数意义上的偏好顺序来表示;因而可以使用形式逻辑的符号对之作出一般的描述。假设选择者面对一基本的选择对象集合,限于有关条件,他可进行实际选择的候选对象只是基本选择对象集合的一个有限子集合,且中的每个候选对象,...都是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