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意识和注意
一、填空题
1.注意的品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人们对事物注意时是否需要意志的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即使集中注意力,感觉的清晰程度也会发生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梦多发生在( )
A.过渡期 B.轻睡期 C.沉睡期 D.快速眼动睡眠期
2.双耳分听实验多被研究者应用在( )研究中
A.注意起伏 B.注意转移 C.选择性注意 D.非选择性注意
3.夜晚的霓虹灯广告主要在于吸引人们的(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前注意 D.随意后注意
4.注意的初级生理机制是( )
A.大脑皮层功能 B.特异通路 C.朝向反射 D.边缘系统
5. 一般在百米竞赛的预备信号之后,仅相隔2?3秒就发出起跑信号,是为避免运动员成绩受( )的影响。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动摇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6.注意的衰减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
A.布罗德班特 B特瑞斯曼 C.诺尔曼 D约翰斯顿
7.( )能够很好地解释在某些情况下人为什么对一些刺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现象
A过滤器理论B衰减理论 C 认知资源理论 D多阶段选择理论
8.人们对自己的名字之类的刺激比较敏感,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这种现象可用( )解释。
A.过滤器理论 B.后期选择理论 C.衰减理论 D.认知理论
9.人在每一瞬间,将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些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这一特点指的是注意的( )
A.指向性 B.集中性 C.目的性 D.能动性
10.“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始不能成”,这说明了( )
A.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B.注意分配的规律 C.人不能同时干两件事情 D.动机定律
11.人们每天晚上大约经历( )次快波睡眠阶段,且每次快波睡眠时间逐渐( )。
A.7?9次,增加 B.7?9次,减少 C.4?6次,增加 D.4?6次,减少
12.注意的转移与人的神经活动的( )特性有关
A.强度 B.兴奋性 C.灵活性 D.平衡性
13. 由多依奇(Deutsch)提出,认为早期的信息加工是没有选择性的,信息都可得到识别,信息是否被注意,是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做出反应选择的注意选择理论是( )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理论 C.后期选择理论 D.多阶段选择理论
14.可以很好地解释人们同时可以做好几件事情的注意理论是( )
A.衰减理论 B.多阶段选择理论 C.认知资源理论 D.双加工理论
15.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更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随意前注意
16.下面那种特征是梦境不具备的( )
A.潜意识 B.生动性 C.容易回忆 D.逼真性
三、多项选择题
1.属于无意识现象的是( )
A.无意识行为 B.盲视 C.白日梦 D.对刺激的无意识
2.注意的功能包括( )
A.选择 B.维持 C.调节 D.监控
3.注意是一个容量有限的通道作为理论假设的注意理论有( )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理论 C.后期选择理论 D.认知资源理论
4.下列现象属于意识状态的正常变体的是( )
A.睡眠 B.催眠 C.白日梦 D.幻想
5.注意和意识具有以下的关系( )。
A.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和体验
B.与意识相比,注意不容易控制
C.当处于注意状态下,意识内容相对比较清晰
D.注意中也包含无意识过程
6.下列属于注意的选择性理论模型的是( )
A.过滤器理论模型 B.衰减理论模型 C.反应选择理论模型 D.多阶段选择理论模型
7.可以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有( )
A.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B.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C.对兴趣的依从性
D.对任务的依从性
四、名词解释
1.注意
2.多阶段选择理论模型
五、辨析题
1.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别与联系
2.比较过滤器理论模型和衰减理论模型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简答题
1.注意有哪些分类?
2.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3.简述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模型
三、意识和注意
一、填空题
1.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转移
2.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3.注意的动摇
二、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C
5.B
6.B
7.A
8.C
9.A
10.B
11.C
12.C
13.C
14.D
15.A
16.C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D
3.ABC
4.ABCD
5.ACD
6.ABCD
7.ABCD
四、名词解释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2.约翰斯顿与汉斯等(Johnstone&Heinz)提出,认为选择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且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需要。
五、辨析题
1.意识概念本身较复杂: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意识不只是对信息是被动觉察和感知,它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是个体觉察不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意识是可以被觉察的,二无意识不能被觉察。
2. 两个模型的共同之处:
(1)两个模型都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输入的信息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
(2)两个模型都假定,过滤器的位置在知觉分析之前。或在初级物理分析与高级意义分析之间,而不是反应选择阶段。
两个模型的不同之处:
(1)假设不同。过滤器模型假设,注意选择的基础是对刺激物理属性的分析;衰减模型认为,注意分析更为复杂,可能由语义加工组成。
(2)加工性质不同。过滤器模型假设,是“全或无”的方式;衰减模型认为,通道不是完全关闭的,而是关小或抑制。
六、简答题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的引起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因此,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如果说动物也有不随意注意的话,那么只有人才有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特征上论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此外,注意还可分成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2.(1)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
新异性是指刺激物异乎寻常的特性;强烈的刺激也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2)人本身的特点。不随意注意与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有密切关系。
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期待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
3.心理学家卡内曼(D.Kahneman)于1973年提出了第一个注意的资源分配模型,他认为,当人同时做几样活动时,如果活动不超过资源总量,这些活动就可同时进行,如超过,那么在进行第2、3项活动时,就会使第1项活动的反应退步。
相关实验:Lewis(1970)的研究发现,被试者能识别几乎所有情况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现给非追随耳也是如此。
后来由谢夫林等人提出双加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存在两类加工,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的加工。前者是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是自动进行的;后者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