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需求理论

更新时间:2023-06-01 23:17:33 阅读: 评论:0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
在纸币制度下,货币发行权已经转移到中央银行手中,社会的货币供给总量在很大程度上由中央银行控制。中央银行利用它所控制的货币发行权来影响货币总供给,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已经成为现代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货币政策的逻辑基础是:随着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动,名义社会总产出,从而社会总需求,也会变动,并最终导致实际总产出的变动。然而,如果在货币总供给增加时,货币总需求也增加,新增货币供给并不投入流通因而并不形成对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新需求,而是被人们以现金形式持有,那么,这时货币政策还会有作用吗?这样,对货币政策作用的争论,自然而然地就转化为关于货币需求决定因素的争论。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沿革。
一、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货币数量理论,是一种探讨总收入的名义价值
如何决定的理论。因为该理论揭示了对既定数量的总收入应该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并且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T 该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该方程式表示货币数量乘以货币使用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费雪认为,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视为常数;在充分就业条件下,T相对产出水平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也可以视为常数。因此只有PM的关系最重要。这样,交易方程式就转化为货币数量论。而且,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价格水平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M变动时,P作同比例的变动。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
剑桥方程式:是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方程式之一。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该论证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
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决定人们持有货币多少的,有个人的财富水平、利率变动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诸多因素。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每个人来说,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M=kPy的货币需求函数中,y是一个常数且假定它是不变的,因为国民已经充分就业,经济产量已经达到最高水平时货币的需求取决于kP的变动。而k的变动取决于人们拥有的资财的选择:资财可投资于实物形态,借以从事生产,也可直接用于消费,还可保持在货币形态上。怎样选择,需要权衡利弊得失,若选择在货币形态上保存,必将增加现金余额,而现金余额的增加必然要使k增大。在yM不变的条件下,k的增大必然使P减小,因为P=M/ky。这表明货币的价值与ky成反比,M成正比。剑桥方程式表达的经济意义被称为现金余额说,主要是强调人们保有的现金余额对币值从而对物价的影响。此外,庇古还认为货币的供给对币值从而对物价的影响,PM成正比。他曾假定k也是个常量,是不变的,因为在一定时期内交易方式(支付方式)是不变的。这样,P的高低便取决于M的多少。在这一点上,剑桥方程式要表达的是:货币的价值决定于货币的供求。
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的理论,其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货币需求这一问题。数量论的核心论点是:“货币供给决定价格水平”。这一论点成立的一个必要假定是:
有多少货币被创造,就有多少货币在流通。否则,其理论就会自相矛盾。引入货币需求的概念必然产生这样的推论:流通中的货币与被创造的货币有可能不一致,从而价格水平的变动并非一定与货币数量的变动一致。显然,这与数量理论的前提和理论本身是矛盾。
货币数量理论的主要错误在于离开商品的价值来谈商品的价格,使价格和价格水平变成了不可理解的东西。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为什么价格水平不变时,实际总产出是10兆人民币?换句话说,如果价格水平的变动由货币数量变动决定,那么,在货币数量不变时,价格水平又由什么决定呢?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前提“有多少货币,就有多少货币在流通”也是错误的。不仅黄金作为一种贵金属在超过流通需要时会退出流通,或者被贮藏起来,或者被用于其他用途,如制造装饰品,就是纸币也可能是这样。如果已经发行的纸币超过流通的需要,超过部分或者作为现金被公众贮藏起来,或者作为存款流回银行,并进一步流回中央银行。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将人们保持货币的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这三类,其中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为收入稳定的函数。所谓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则是指人们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一货币需求的大小也主要由收入的多少决定。可把这两种货币需求函数合二为一以M1=L1(Y)表示,其中M1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Y代表收入水平,L1代表M1Y之间的函数关系。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减函数。若以M2代表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Y代表市场利率,L2代表M2r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有=(r)。所以货币需求函数总公式为:M+=(Y)+(r)。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对传统货币理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它把货币总需求划分为出于各种动机的货币需求。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凯恩斯学派深入研究和扩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他们发现即使是交易性货币需求对利率同样敏感,而且相对于交易数值而言,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也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特质。这一重要发现即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的平方根定律。他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与利率不但有关,而且关系极大。
2他们发现预防性货币需求也与利率相关,并且与利率成反向变化。这方面的模型化工作是由惠伦等经济学家完成的,创立了惠伦模型
3他们觉察到凯恩斯货币投机需求理论的漏洞,凯恩斯认为,人们对未来利率变化的预计是自信的,并在自信的基础上决定自己是持有货币还是债券,二者择其一而不是两者兼有。然而实际情况却与凯恩斯的理论不吻合,投资者对自己的预计是犹豫不定的,一般人都是持有货币又持有债券。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对凯恩斯的货币投机性需求予以发展。
4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理论加以发展,他们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三类动机:
(1)商业性动机。由商业性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密切相关。
(2)投机性动机。由投机性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关系不大,而与金融市场关系密切。
(3)公共权利动机。这是因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扩张性货币需求动机。如果政府把这些额外的流通货币投向商业性流通,那么,受冲击的将是商品市场的价格;如果政府把这些额外的流通货币主要投向金融性流通,金融市场将受到冲击。因此这类动机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政府如何分配这些所创造的额外货币。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与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一样,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样受这三类因素的影响:收入财富的变化;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据此,弗里德曼列出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最主要的特点是该函数的稳定性,其动向是可以预测的。明确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对分析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其他重要因素意义重大。这是由于其他重要因素如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都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论证并强调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其目的在于说明货币对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货币供应方面。因此,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成为货币学派理论及收人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分析依据。
货币需求理论在考虑模型构建以及理论分析时,往往没有把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综合考虑,孤立的研究货币需求,因而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成果很难转化为货币政策的决策基础。
    不管是哪种货币主义理论,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找寻的对策,缺乏从价值形态角度来考察货币的本质和货币需求。虽然货币需求理论还存在的缺陷,但共识大于分歧,且为国家宏观调控和银行调节货币供给及制定决策提供了切实的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货币需求理论也会相应得到改进和补充,各种相应的模型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一定会为现实的政策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信息和依据。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23:17: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6326531872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货币需求理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货币需求理论.pdf

标签:货币   需求   理论   动机   数量   流通   持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