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提高中学生田径训练的兴趣
摘 要:众所周知,田径运动是竞技体育领域的一个大项,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运动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田径训练枯燥无味,特别是对于广大处于生理、心理发展期的中学生而言,更是很难对田径训练产生兴趣,更别谈提高训练成绩、为国家输送人才了。
关键词:中学生;田径训练;兴趣培养
田径训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体能消耗极大,重复性单一练习较多,学生感觉非常枯燥。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田径训练水平,首先要让学生对田径运动产生兴趣,从要我练变为我要练,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中学生在学校里主要是“以学为主”,这里的“学”既包括其对文化课的学习,也包括参加体育运动。在中考和高考的制度下,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都不赞同学生参加体育训练,认为学生参加体育训练必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再说,体育训练是件很辛苦的事情,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平时都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学生本身也不愿意吃苦。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
所以教师应动员学生参加田径训练,并稳定已参加训练的学生,从而使学生通过训练身心得到协调发展的同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选择适合的训练内容
田径项目不像球类项目那么富有趣味性,运动员容易感到乏味,尤其是中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在中小学的训练课中教练一般要安排多样内容。但在安排训练内容多样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区别对待,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安排内容的重点也要不一样。
例如,甲、乙两人800米训练前,初始水平相近,提高幅度基本相同,但他们各自有明显的不同特征:相对来说,甲奔跑速度慢,但耐力水平高;而乙则奔跑速度较快但耐力较差,特别是800米后半程较差。因此不能采用同一种训练方法来提高他们的水平。建议可采用下列手段训练:甲多进行短距离高强度重复跑,如在10分钟内用85%的速度完成8~10个200米,或进60米、100米连续冲刺跑。乙进行中等距离间歇跑,如进行300米、600米跑,间歇8~10分钟,重复4~5次,或进行快慢交替的100米、200米变速跑。
三、运用多样的训练方式
田径运动训练,是通过各种走,跑、跳、投等动作形式组成锻炼身体的形式,达到强身健体、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但田径运动本身枯燥无味,花样少,训练久了,学生易产生厌恶情绪。如果我们更换训练方式,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进行长距离耐力性训练,可用踢足球比赛代替,据测定,运动员连续进行30分钟的足球比赛,相当于3000米~4000米距离长跑运动的运动量。足球是学生非常爱好的运动项目,以足球赛代替长跑训练,不仅调动了中学生的参加运动兴趣,而且达到了锻炼目的;又如,进行速度练习时,要求做高抬腿运动,如果我们把它改为上台阶计时赛,学生会以极大的积极性争先恐后地练习。比赛完毕,训练任务也相应完成。
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田径运动训练量大,时间长,运动量的合理安排尤为突出。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训练的实质是运动负荷与休息时间的合理安排问题。二者关系如果处理恰当,就能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反之,不但影响训练效果,而且会损害身体健康。中学生运动负荷安排除考虑学生的负荷能力外,还应重视学生的作业负担、伙食、营养条件以及其他活动负担等情况。如果运动负荷过大,超过学生生理、心理承受力,就会造成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
分散,从而影响其正常学习。根据超量恢复原理,每次训练应安排在运动员机体能力得到恢复或提高的基础上进行,即每次训练不能在疲劳完全消除之前进行,否则,疲劳会逐步积累,产生过度疲劳,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因此,要做到运动量适宜,训练与休息合理交替。一般在学期初,训练的负荷不宜过大,运动量应逐步增加,但每天不能超过90分钟。在期中和期末考试阶段应降低运动负荷或者暂停训练,寒暑假或赛前的集中训练时,可有计划地加大运动负荷,提高负荷强度。真正做到劳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技能。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自愿参与田径训练,在心情愉悦中提高训练成绩。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06.
[2]吴叶海.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1.
[3]张英波.田径体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06.
[4]赵宇宁.提高中学生田径训练水平的探索[j].甘肃教育,2003(4):47.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县越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