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京剧资料

更新时间:2023-06-01 13:53:58 阅读: 评论:0

四大徽班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来到北京。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与昆剧。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梅程荀尚,争奇争艳,为京剧创造了一代风流,一代辉煌。梅兰芳似牡丹,雍容华贵,仪态万种,天女散下花千般。程砚秋,似幽兰,深谷藏香,一把《荒山泪》委婉又凄凉。荀回生,似玫瑰,活脱脱一个小红娘,妩媚又奔放。尚小云,似红荷,亭亭玉立最爱把巾帼英雄唱得柔中带着刚。他们从传统中汲取营养,酿造了各具风味的美酒琼桨。更有名言传后世,学我者生,像我者亡。他们从历史中走来又走去,铸就了品格,留下了宝藏。他们永远活在舞台上,散发着缕缕艺术芳香。
抗日战争初期,梅兰芳做的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身居沦陷区,不为敌、伪的威胁利诱所屈服,毅然蓄须明志,拒绝演出,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梅兰芳这种崇高的民族气节,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
京剧脸谱的起源
脸谱艺术历史悠久,它的起源与面具有密切的关系。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
京剧艺术的综合性
京剧不仅具有诗一般的语言艺术,几乎每一句念白都讲究抑扬顿挫,平仄分明,朗朗上口,每一句唱词都注重诗词格律,或七言,或十言,而且讲合辙押韵,讲文理对仗,更要讲中州韵的规范与湖广音的四声。同时,京剧又把歌唱、音乐、舞蹈、美术、文学、雕塑和武打技艺融汇在一起,是"逢动必舞,有声必歌"的综合艺术。
京剧的形成
简略:京剧在我国戏曲各剧种中,是比较年轻的剧种,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陆续进京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详细: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形成于清光绪年间的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
清初,京师梨园的昆腔与京腔(又称高腔,源出弋阳腔)并盛。乾隆四十四年(1779)秦腔演员魏长
生自四川进京,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乾隆五十五年(1790)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四大徽班遂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原
来的徽剧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待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融合,皮簧戏由此而得名。
皮簧戏的兴起,为剧坛带来了新气象,首先是原来以旦角为主的戏班,一变而为生角掌班,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就是其中的代表。其次是演出场所增多,宫廷、剧场演出频繁,由于晚清慈禧太后的偏爱,宫中民籍教习近百人,几乎网罗了北京所有的名角。再次是专门培养演员的科班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演员,谭鑫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对皮簧戏进行了全面大胆的革新,使之面貌一新。谭鑫培不仅丰富唱腔,而且改笛子为胡琴,统一伴奏乐器。他能文能武,长于身段做工,把老生的“安工”、“靠背”、“衰派”三功备于一身,成为一个真正的“文武昆乱不挡”的演员。谭鑫培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统一了当时舞台上所使用的字音,把原来的皮簧戏中京音、吴音、徽音、湖广音混杂局面,改革为以湖广音夹京音读中州韵的方法,成为后来京剧字音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谭鑫培正是京剧的创始者之一。
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的安徽皮簧声腔不同,更
为悦耳动听,为把两者区别,遂称京班为京调。辛亥革命之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称京皮簧为京戏(一度称为平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到北京。
京剧的发展
自1949年以降,京剧的发展可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即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文化大革命"之后。这期间京剧的命运也是几起几落,难能以简单的褒贬一言以论之。建国初期的五十年代,随艺人社会地位的提高,许多传统剧目被大力发掘,使古老的艺术焕发青春,此时是京剧"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黄金时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等名震环宇的大腕,被晋封为人民的表演艺术家;但这一阶段创新不多。而真正的盛世大概要算二十世纪60年代初。当时戏剧界召开"群英会",集合了各个流派的"头牌大腕",真正是流派纷呈,群芳斗妍。有许多新作在这时期产生,如《谢瑶环》、《海瑞罢官》等;特别值得一题的是出现了一些以现代题材为内容的京剧作品。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以所谓歌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定罪的古老京剧,便成为首当其冲的革命对象。一切传统剧目停演,只有5-6本所谓的"样板戏"充斥于广播(当时老百姓没有电视)、舞台和影屏。这些"样板戏"在内容上以突出政治为目的,在处理手法上
以极"左"到可笑的地步为特点。特别是对古老的民族戏曲乱加上西乐(钢琴)伴奏,就象在长袍马褂上配加上一条领带,不伦不类,使京剧失去了原有的风格和韵味。但另一方面,"样板团"也集中了当
时全国京剧界的一些年轻才俊,这些人在京剧现代戏的创作过程中也也认真地借鉴和吸收了其他剧种和艺术形式的长处,如重视和加强了音乐伴奏,对人物的唱腔进行了改造、这一切对人物角色的心理变化等起到较好的烘托和渲染作用,效果较佳。客观地说这些对传统的改造和创新,也是一次对京剧艺术发展的有益尝试。另外,她毕竟传承了京剧这一古老的中国艺术,尽管不是以一种最好的方式。1976年以后,京剧也随着百废俱兴而再次复苏。可惜50年代的名优当时已寥寥无几,而更可悲的是经过了"罢黜百家,独尊样板"的灭顶之灾后,京剧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失去了她赖以生存的基础-观众群。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中,能欣赏京剧艺术的人口比例小得可怜。当然,剧院受冷落也与媒体的多样性发展有关,这种现象即使在比较稳定发展的社会也不稀罕,但文革造成的包括演员观众的历史断代,则是京剧"后继无人"的根本原因。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许多团体和许多有识之士大力提倡和发展京剧事业,不断地举行广播、电视大奖赛和选举观众喜爱的演员等活动,群众自发性的文化回归为京剧的振兴敞开了大门。此后,京剧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曹操与杨修》、《宝莲灯》、《盘丝洞》、《骆驼祥子》、《宰相刘罗锅》等;也涌现出了深受观众喜爱的演员,如刘长瑜、李维康、薛亚萍、杨秋玲、李光、耿其昌、方小亚、于魁智、李军、张建国等。
京剧的发展(1860-1949年)
1860年到1917年左右,是京剧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剧目方面,从徽、汉、梆、昆等继承下来的传统剧目,经过演出实践不断加工、锤炼,更见精练。不少本头戏逐渐删除繁冗,精简为自成起讫的
折子戏,如全本《宇宙锋》通常只演"修本"、"金殿"二折。辛亥革命前后,在社会、政治变革中还出现了一批密切结合现实的新剧目,如汪笑侬的《哭祖庙》、《瓜种兰因》等。音乐方面,板式、曲调有所增益,字音、声韵更加定型,使京剧唱腔委婉、动听,更具特色。舞台表演艺术方面,也更为细腻、精致,色彩浓郁。京剧史上老生前三杰(程长庚1811-1880,徽派;余三胜1802-1866,汉派;张二奎1813-1860,京派)还带有京剧前身徽、汉的地方色彩,传到老生后三杰(谭鑫培1847-1917,孙菊仙1841-1931,汪桂芬1860-1906)时,原来那种地方色彩已逐渐融会升华,成为京剧自身
的艺术特色。
光绪九年(1883)起,大批京剧著名演员陆续被征为"内廷供奉",领取一定银米,平时在戏园演出,不定期地应召进宫当差,从而打破了乾隆以来宫廷蓄养戏班的旧制。由于皇室贵族的喜爱,既为演出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又在艺术上有严格的要求,因此留下了一批比较完整的剧目,并为京剧艺术的严格规范化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同时,宫廷演出也在剧目内容的倾向上给京剧带来一些消极作用。
这一时期,有些京剧艺人直接参加政治斗争。如戊戌政变中,名旦余玉琴、田际云等倾向维新变法,为光绪帝传递消息。在上海,辛亥革命攻打制造局之役,潘月樵、夏月润等直接参战,曾得到孙中山的嘉奖。
光绪二十四年(1908),上海出现了第一个近代化的剧场新舞台。夏月润弟兄出于爱国热忱,在当时"
租界"以外的地面,兴建了备有灯光布景设施的剧场,变革了传统的方形舞台,从而推动了京剧舞台艺术的革新,并影响到其他各地。
从1917年到1937年,是京剧艺术出现高峰的时期。剧目方面,传统戏不断加工、翻新,同时大量涌现新创剧目。题材范围扩大了,表现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增多了。剧目与演员的表演特色结合更紧,出现了为某些艺术流派所特有的剧目。舞台艺术方面,流派艺术大大发展。早先,京剧舞台上以老生为主,老生流派比较明显。到这一时期,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锐意革新,积极排演新戏。梅兰芳在新编演的《嫦蛾奔月》、《霸王别姬》、《西施》等"古装戏"中,把我国传统的古典舞蹈艺术吸收到京剧中来,唱腔曲调、伴奏乐器丰富了,服装、化装也有很多革新。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也都发挥各自的创造力,编演了能够体现自己艺术特色的新戏,如程砚秋的《春闰梦》,荀慧生的《钗头凤》、尚小云的《汉明妃》等,舞台上出现了"四大名旦"争衡的局面。这不仅使旦角艺术焕发出空前的光采,而且带动其他行当,争奇斗绝,流派纷呈。如老生行,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言菊朋等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各自的流派。在上海,周信芳(麒麟童)以《萧何月下追韩信》等新剧目,独树一帜,影响广及江南各地,世称"麒派"。武生行,杨小楼、尚和玉等与南方的李春来、盖叫天等,也都形成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流派。此外,花脸、小生、老旦、丑等,也都人才辈出,京剧舞台达到了艺术高峰。
20年代以来,上海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连台本戏。这种戏剧结构形式,原具有情节生动、有头有尾
、通俗易懂的特点,深受一般观众欢迎,逐渐流行于江南
各大城市,以后也传到了北京。其中某些片断还独立成为单折演出。但后来有些连台本戏走上了资本主义商业化的歧路。有时第一本戏主题还明确,但连演下去,本数越多,离题越远。
同一时期,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女艺人,有的艺术成就颇高。自从道、咸年间京剧形成以来,京剧演员,无论生、旦、净、丑,一律皆由男演员饰演。大约在同治年间(1862-1874),上海开始有了幼女组成的戏班,习称"髦儿戏";辛亥革命后,北京、天津也出现了女班,有的女演员,颇著名声,但由于社会条件限制,大都昙花一现。20年代以后,许多优秀女演员先后脱颖而出,艺术上相当成熟,且能独立挑班。1930年在北京广德楼实行了男女合演(上海略早)。这些优秀女演员,除较早的老生恩晓峰、筱兰英,旦角王克琴、刘喜奎等外,20年代以后有老生李桂芬、孟小冬,旦角雪艳琴、新艳秋等。
这一时期,在人才培养方面,受到较多重视,并采取了新的措施。从光绪六年(1880创办小荣椿科班,到光绪三十年创办的富连成科班,都实行苦练幼功、技术第一的教学方法。1919年南方建立的南通伶工学社(欧阳予倩任主任),1930年在北京建立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焦菊隐等任校长),1934年创办的山东省立剧院,1938年成立的上海戏剧学校,以及同年成立于西安,1945年后迁上海的夏声戏剧学校等,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改革,除基本功外,兼重文化课程,并授以音乐及其他艺术
知识。这种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虽然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对提高新一代演员的艺术修养却收到了一定效果。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3:53: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988381868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京剧资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京剧资料.pdf

标签:京剧   艺术   剧目   演员   上海   出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