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京剧与安徽有怎样的渊源?
徽剧最为辉煌的历史,就是“四大徽班”进京、孕育并诞生了京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由徽商扶持的徽剧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与春台班等“四大徽班”为给弘历皇帝80寿庆祝寿,相继进京演出,大受欢迎,很快成为北京剧坛主流。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于是以二簧为主的徽剧又吸收汉剧的“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自己的声腔。此后,在北方扎下根的徽剧,又逐渐吸收北方的“京腔”,将其高腔与北方语言相结合,发展成为皮、簧兼备的京剧。对徽剧表演艺术有突出贡献的杰出老艺人、三庆班班主程长庚,也因此而成为京剧的开山鼻祖。
二、有人说“京剧艺术是惆怅的夕阳”,你是怎么看的?京剧会消亡吗?\
在下以为京剧是不会消亡的。
诚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各种媒体层出不穷,使我们的眼睛有了不够用的感觉。京剧诞生于市民文化尚未高度繁荣的时期(最初是为宫廷演出才进京的),鼎盛于艺术门类有
限的时期(民国时即便文化中心,艺术门类也十分有限),从未经历过如此冲击,所以说它衰落过、难以恢复旧日风采是有理由的。但以此判断它会消亡未免武断。
一、传承性。我们知道,京剧是国粹,是积淀了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艺术瑰宝,这种习惯和传统是炎黄子孙的血脉,根本换不掉的。中国人含蓄、稳健、精致、典雅的精神品格在京剧艺术里有着最丰富、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我们很难接受无言的狂野的拥吻,却欣赏《春闺梦》里那妩媚的眼波。正如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血型一样。
二、创新性。京剧并非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是个僵化的、封闭的艺术门类,只依靠传统剧目过活。这是对京剧的误解。事实是我们熟悉的许多的经典剧目都是前辈大师创新的结果。而且,这种创新尽管有弯路,但从未停止过。我曾在北京观摩了邓敏主演的《图兰朵》,老实说,这出戏其实水平有限,唱词尤其水,但其中透露出一个可喜的信号——现在已不再是西洋歌剧改编我们的《梁祝》的时代了,京剧艺术也迈出脚步,以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征服异质文化中的精华了。
三、后备力量。这一点不必多说,大家看看此吧搜寻各种曲目、剧种的网友的热情就知道了。京津一带仍然是重镇,但已大为扩展。
四、其他因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我们拿什么献给世界”是一个引起各方面重视的课题。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将在这个大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不仅体现为商机,也有政府上的支持(我不是指李瑞环啊:)大家如果还记得九十年代末兴起的国学热就会知道,文化上的“文艺复兴”情怀也受到政府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种私塾式学校的建立、高校国学班的创办、传统文化读本的出版……等等。今年年初教育部又推出大型的“中国读本”。可见,政府在未来将继续对传统文化加大扶持力度。
三、京剧老生流派的“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分别是谁?你喜欢老生的哪个流派并说说这个流派的特点? 前四大须生: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
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个人成就您可以直接"百度一下"四大须生,太多了,我给您复制也没意思
余叔岩、高庆奎和言菊朋同是1890年生于北京,均宗谭鑫培,而后又各有发展
——余叔岩塑造的人物有很大特色,在发声方法、演唱技巧、吐字行腔上均有独创,韵味醇厚、苍劲挺拔,常演剧目有《战太平》、《失空斩》、《状元谱》等。病逝于1943年。
弟子有孟小冬、杨宝森、李少春、王少楼等。
高庆奎演唱的特点是酣畅遒劲、响遏行云、亢奋刚烈,代表剧目有《逍遥津》、 《斩黄袍》、《辕门斩子》等。中年后因嗓音暗哑,不再登台,出任中华戏校教师。卒于1942年。他的弟子有李盛藻、李和曾、朱鸿声、李宗义等。其子高盛麟是著名武生演员。
言菊朋曾在清廷任职,由业余爱好转为专业演员。他注重音律,讲究以字求腔,于细腻中寄深情,创立婉转清幽的“言派”。他擅演《让徐州》、《卧龙吊孝》、《汾河湾》等剧目。其子言少朋继承了他的艺术风格。
马连良跻身“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之列,历久不衰
——马连良生于1901年,初学武生后改老生,创制了清新柔润、潇洒俊逸的“马派”。他虽比余、高、言晚生十年,但“红”的时间长,跻身“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之列,历久不衰。他一生主持或参与了许多剧目的整理和改编、移植工作,成功塑造了诸葛亮、乔玄、程婴等艺术形象。晚年时还参加了现代戏的排练和演出。不幸在1966年受迫害致死。他的弟子和传人有李慕良、周啸天、迟金声、张学津等。
“后四大须生”继往开来,唱、念、做、舞都有自己的创造
——谭富英(1906—1977),谭鑫培之孙。长于靠把戏,常演剧目有《战太平》、《定军山》等。唱法高亢嘹亮,特别是唱快板时,铿锵跌宕,被称为“新谭派”。儿子元寿,孙子孝增,均习文武老生,弟子有高宝贤、殷宝忠、孙岳、李崇善等。
杨宝森(1909—1958),扮相清秀素雅,嗓音宽厚醇正,挥洒自如,有劲儿有味儿,被称为“杨派”。他擅演《伍子胥》、《杨家将》等剧。中年后嗓音欠佳,仍研习声腔字韵,发展了前人“脑后音”的唱法。他的弟子和传人有李鸣盛、梁庆云、汪正华、马长礼、程正泰等。1958年因病早逝,终年49岁。
——奚啸伯(1910—1977),先后拜言菊朋、李洪春为师。他本身的专业条件不算好,但志趣坚定,演唱中吸收各种流派之长,创出“奚派”新路。他的《白帝城》、《十道本》、《范进中举》等剧有独特风格,晚年还参加了现代戏的排演。(周波)
四、谁是四大名旦?各自的特点及代表作是什么?在京剧艺术表演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旬慧生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四大名旦”。他们以风格独特的演技在京剧舞台上尽领风骚数十年,为京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梅兰芳(公元1894—1961年),工旦。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籍江苏泰州,长期居于北京。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发展了大量优秀剧目,改革与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国内观众对其十分欢迎和喜爱,“梅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二、程砚秋(公元1904~1958年),工青衣。满族,生于北京。6岁学艺,11岁开始登台,12岁参加营业演出。先后师从众多京剧名家,并广泛涉猎文学及多种艺术。其表演艺术突飞猛进,声誉日隆。他的表演功力非常深厚,表情细腻,艺术上富于独创性,逐渐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创立了“程派”。
三、尚小云(公元1900~1976年),工旦。祖隶汉军旗籍,河北南宫人。幼为北京三乐科班学生,初习武生,后改正旦,以演青衣戏为主,并取得一些成绩。尚小云的唱腔字正腔圆、刚劲高亢,尤其是念白,爽朗明快、流丽大方、字清音朗、极富感情色彩。尚小云排演了大量新戏,创造了众多巾帼英雄、侠女烈妇的艺术形象。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形成了“尚派”。
四、荀慧生(公元1900—1968年),工花旦、闺门旦。河北东光县人。首次于天津登台。19
10年人京,师从梆子演员侯俊山。19岁时(公元1918年),参加喜群社,从此专演京剧。荀慧生功底深厚、戏路宽广,又出身于梆子班,所以能吸取梆子旦角艺术之长,将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熔于一炉,兼收京剧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从唱腔、念白、身段到化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造,并逐渐形成风格新颖、独树一格的“荀派”艺术。
五、西皮、二黄代表不同的京剧音乐风格,你说说看。“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为“6~3”(la~mi)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la”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mi”音;“二黄”唱腔的京胡定弦为“5~2”(sou~re)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sou”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re”音。
不同的定弦是由于两种声腔的来源属性不同而造成的。同时,这种不同也形成了两种声腔各自的音乐特点和风格。“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故而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二黄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江西的宜黄腔;一说源于徽调。无论它源于宜黄腔还是徽调总之都是南方剧种,所以其南方音乐特色较为突出。
西皮是“眼起板落”,即敲鼓开唱,打板收音;二黄则是“板起板落”,开唱与收音都在打板上。
这是板式上的一点重要区别。
西皮以节奏来划分,可以分为“西皮导板”,然后是“西皮慢板”,也叫“西皮三眼”,如名是打一板,司鼓的鼓师要用一定的节奏在鼓上敲三次再收板,以此为一个小段落,也就是“一板三眼”。这三眼按次序分为“头眼”、“中眼”和“末眼”。演唱者的开唱在第二次敲鼓开始,也就是“中眼”;然后是“西皮原板”,是为“一板一眼”,演唱者的开唱就在眼上。但唯独青衣的西皮原板依然是一板三眼,开唱仍要找中眼,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然后是“西皮流水”,因为节奏加快,所以在打击中省略了“眼”,只流下“板”。但这并不是没有眼,眼就在两次响板的中间,要凭演唱者自己体会。还有更快的“西皮快板”。
在原板与流水板中间,有一种板式叫“西皮二六”,节奏比原板稍快(有的几乎一样),但也是有板无眼。
在这些正规板式间,还有过渡用的“西皮摇板”和“西皮散板”。摇板的过门与流水与快板类似,也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里个龙”,但唱腔有所不同。
另外,西皮中还有“反西皮”,不过使用较少,一般也只有摇板和散板。
二黄与西皮类似,也分“导板”、“三眼”、“原板”、“二六板”、“摇板”、“散板”和“回龙”等,用法也几乎相同。但因为二黄为“板起板落”的原因,所以没有省略“眼”的流水和快板,多了“快原板”。二黄会把“回龙”作为起板,叫“二黄碰板”,还有“二黄跺板”。但二黄的回龙同西皮有所分别,有时会有一大段,叫做“回龙腔”,不同于“回龙板”只唱最后一个字。二黄也有“回龙板”,要注意区分。
六、什么是尖团字,上口字,如果取消改用普通话来念、唱呢?
关于尖团字,要分清和掌握确实有难度,就是专业人士都不敢说自己可以全部掌握,因为过去戏班教戏都以口传心授为主,没有归类的文字教材,还会因师傅的水平产生传承错误,这都很难免。现在出版了很多有关尖团字的书籍,内容大致差不多,但是字数过多难以熟记。所以在演唱时如果对某字的尖团暂不能分清,就唱团字。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尖为团不为错",但决不能本来是团字却自以为是的唱成尖字。尖团字的区分还需要积累,既在学唱时多听。多记。多实践,时间长了就会熟能生巧了。